北京雍和宮過去有“打鬼”的傳統(tǒng)。何謂“打鬼”?其正名曰:“跳布扎”。這是蒙古語,譯成漢文是“驅(qū)魔散祟”的意思。是黃教喇嘛特有的宗教樂舞,是極為隆重的宗教大典。清代雍和宮跳布扎時(shí),皇帝要親臨觀禮或派王公大臣參加。
跳布扎,各喇嘛廟均有此活動。《燕京歲時(shí)記》云:“打鬼本西域佛法,并非怪異,即古者九門觀灘之遺風(fēng),亦所以禳除不祥也。每至打鬼,各喇嘛僧等,扮演諸天神將,以驅(qū)逐邪魔,都人觀者甚眾,有萬家空巷之風(fēng)。朝廷重佛法,特遣一散秩大臣以臨之,亦圣人朝服阼階之命意。打鬼日期,黃寺十五日,黑寺二十三日,雍和宮在三十日。”據(jù)說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天天都有喇嘛廟跳布扎。辛亥革命后,因經(jīng)費(fèi)無措等多種原因,北京只有雍和宮一家了。跳布扎時(shí),喇嘛們戴著奇形怪狀、猙獰可怖的面具,穿著五顏六色的各式服裝,在鼓樂和誦經(jīng)聲中翩翩起舞,場面莊嚴(yán)熱烈。
雍和宮跳布扎在天王殿前廣場,分三天舉行。正月二十九日早晨開始叫“演鬼”(相當(dāng)劇場排練)。三十日從中午開始“打鬼”。二月初一凡參加跳布扎的喇嘛,繞雍和宮一周,叫“繞寺”,如正月是“小月”,則提前一天。
跳布扎共分十三場,第一場“跳白兔”,第二場“跳黑鬼”,第三場“跳螺神”,第四場“跳蝶仙”。黑白鬼戴骷髏面具,一個衣白,一個衣黑,螺神面具是猙獰的笑臉,頭上扣一個螺虎,穿繡花長袍,蝶仙也是笑臉,兩耳似蝴蝶翅膀,穿繡花緊身寬袖衣裙。白鬼還斜挎一個盛滿白粉子的布袋。剛開始時(shí),白鬼往觀眾身上撤白粉子叫“撒煞氣”撒到誰身上一年衰氣,觀眾自然退后,場子就騰出來,所以,又叫“凈壇”。
第五場“跳金剛”,第六場“跳星神”,第七場“跳天王”,第八場“跳護(hù)法神”,第九場“跳白救度”,第十場“跳緣救度”。這些金剛、天王,都是釋迦牟尼佛派來擒拿魔王的。其面目更是猙獰可怖,很多是三只眼。服裝也更加鮮艷。
第十一場“跳彌勒”,俗稱“捉鬼”。上場共七個彌勒,一大六小。大彌勒穿黃繡花大袍。在彌勒出場后,變?yōu)槊坊沟哪跤殖鰣隽耍@時(shí)所有的金剛、星神又都出場了,圍著梅花鹿舞起來,場上達(dá)到高潮,在彌勒佛法力威懾下,最后,眾星神、金剛把梅花鹿捆起來,魔王被擒住了。
第十二場“斬鬼”,魔王現(xiàn)了原形,是個一尺多長的面人,被釘在三角缽里,大彌勒將一把金光閃閃的月牙斧,交給金剛,金剛用大斧把魔王的頭砍下來,禍國殃民的魔王被消滅了。
第十三場“送崇”,斬殺魔王之后,從此天下太平,慶祝勝利,一年一度的跳布扎活動就此結(jié)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