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悠久美味話水餃

老滋味 作者:周簡段


周續(xù)端

過年吃餃子,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的生活習俗。民間有一個傳說:古時候,有一位名叫蘇巧生的御廚,技藝相當高超。有一年的臘月二十九,他為皇帝做了九十九個花樣的菜肴,就只差一樣。當夜他想:明天就是除夕了,只要能補上這一菜,便可回家與家人過團圓年了。

第二天,蘇巧生正為如何做好最后一樣菜發(fā)愁的時候,突然看到案板上有剩下的羊肉和青菜,他便將肉和菜混合在一起剁碎,并拌上調(diào)料,用白面粉做的皮包了許多小角角,放在鍋里煮熟,奉給皇帝食用。皇帝食后,龍顏大悅,忙問:“此食何名?”蘇巧生脫口而出:“乃角食也?!弊源酥螅耖g便流傳著過年包角子而食的風俗。

餃子,又名“扁食”,俗稱“煮餑餑”,源于南北朝至唐代的“偃月形餛飩”一九六八年新疆吐魯番發(fā)掘出土的唐代墓葬中,就發(fā)現(xiàn)了幾個形似偃月的古代餃子。至北宋,“餃子”稱作“角子”,北方人稱“角”為“交”,故而叫“餃子”。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就有關(guān)于皇帝邊吃餃子邊看歌舞的記載。到了明代,餃子又稱“粉角”、“餃餌”等。清代,過年吃餃子的習俗在京城和廣大城鄉(xiāng)已普遍流行,清代《燕京歲時記》記載:“每逢大年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角而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鼻宕⌒械摹睹C寧縣志》中第一次將“扁食”、“角子”定名為“餃子”。以后,餃子作為賀歲的迎春食品,一直相延至今。

餃子不僅是美食,而且蘊含看雋永的飲食文化內(nèi)涵。除夕零點,舊時稱“子時”,人們要在除夕之夜包好餃子,取其“更歲交子”之意(新舊年交替自子時起)。

江西鄱陽地區(qū),春節(jié)吃餃子,有的還在餃子中放糖、花生、紅棗等,誰吃到就分別意味著“生活甜蜜”、“長生不老”、“早生貴子”。而在河北保定地區(qū)農(nóng)村,大年初一總在一個餃子中放一枚銅錢,誰吃到這枚有銅錢的餃子,就意味著誰在一年中會發(fā)財。關(guān)中一帶過年時,卻將餃子與面條同煮,稱之為“銀錢吊葫蘆”(葫蘆象征長壽)。這種吃法在河南唐河一帶,又稱作“金線穿元寶”,意即“有金有寶”,新年發(fā)財之意。

隨著烹飪技術(shù)的發(fā)展,餃子的種類異彩紛呈。包餃子所用的面粉一般有:玉米面粉、高梁面粉、喬麥面粉、大麥面粉、精制面粉等;餃子館分為葷素兩大類,以三鮮餡最受歡迎。烹飪方法上,有鍋貼餃、油炸餃、蒸餃、水餃、火鍋餃等,其中水餃最為普遍。從口味上分,又有五香味、咸鮮味、香辣味等。我國的餃子在地方名點中,也占有一定的席位,如河北石家莊的“百尺竿”餃子、邯鄲市的“一簍油”餃子,都很有名。

有趣的是西安的“餃子宴”,它薈萃了北方特點,博采眾家之長,一百多種風味各異的餃子精美絕倫,酸、辣、甜、咸、麻五味俱全,一個餃子一個形狀,百餃百味,被譽為“神州一絕”。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