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家影響力憑什么

為中國加油:21世紀公民讀本 作者:周曉柏


在許多人的印象里,中國擁有眾多的人口,遼闊的疆域,因此中國理所當然地就是一個大國。然而事實上大國的概念不只是領土,任何一個在經濟、文化、政治方面有著巨大影響的國家都會成為大國。

現代意義上大國的標準

——日本與德國的差距

1945年10月24日,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國際組織聯合國宣告成立。它的誕生對戰(zhàn)后國際政治的發(fā)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此后,越來越多的國際條約、制度強調戰(zhàn)爭倫理和保護人權;迅速壯大的非政府組織也對國家施加著越來越大的影響。此時,要想成為大國,除了有強大政治、軍事和經濟的實力,也需要有“軟實力”,比如用文化力影響他國、以非軍事手段左右他國等。

進入21世紀以來,社會的發(fā)展對于大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飽受戰(zhàn)爭苦難的人們對和平的呼聲空前高漲,以非武力的方式實現大國地位已成為當前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如今,國際形象、國際道德的感召力等已成為大國的重要指標。衡量一個國家是否是“大國”,通常與其是否“負責任”聯系在一起。

比如,德國在歐洲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得到了人們的公認,而日本在東亞國家中卻深感孤立。人們對于兩個國家的不同評價自然與兩國的行為有關。

自二戰(zhàn)結束以來,德國的歷任總理都在不同的場合代表德國人民進行反思、道歉和懺悔,從來沒有為納粹的侵略和屠殺行徑進行過辯解。聯邦德國首任總理阿登納上任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宿敵”法國真誠道歉,從而為歐洲和平做出了貢獻。

1970年,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訪問波蘭,跪倒在華沙猶太殉難者紀念碑前,表示自己要“替所有必須這樣做而沒這樣做的人下跪”。

1995年6月,德國前總理科爾繼勃蘭特之后,雙膝下跪在以色列的猶太人殉難者紀念碑前,重申國家的道歉。

德國對自己兩次發(fā)動世界大戰(zhàn)的罪行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發(fā)自內心的向當年深受其害的歐洲各國道歉和認罪,最終取得歐洲各國的諒解和信任,也獲得了世界的尊重。

同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犯下了戰(zhàn)爭罪行的日本,從甲級戰(zhàn)犯到普通士兵,大部分人自始至終都認為自己沒有任何的罪過。同樣是十惡不赦的戰(zhàn)爭罪犯,德國的漢斯·弗蘭克在紐倫堡就刑前說:“千年易過,德國的罪孽難消?!倍毡镜臇|條英機卻在就刑前狂叫:“天皇陛下萬歲!”。在德國,否認戰(zhàn)爭罪行的是一小撮被警察追捕的極端主義分子光頭黨;在日本,卻是首相、國會議員、內閣大臣和歷史學家。

自1951年10月,日本首相吉田茂就首開戰(zhàn)后參拜靖國神社先河。此后,除鳩山一郎和石橋湛山等少數外,歷屆日本首相大都參拜過靖國神社。而小泉純一郎首相則更為頻繁,自從擔任首相以來五次參拜靖國神社。

戰(zhàn)后的德國之所以能夠迅速地融入歐洲,與昔日戰(zhàn)場上的對手們一起致力于建立歐盟,得益于德國徹底地清除了自身的法西斯主義毒素。而戰(zhàn)后的日本遲遲無法完成由“戰(zhàn)敗國”向“普通國家”的轉變,根本原因還是日本自己不肯告別昨天的罪惡、不愿真誠地道歉。難怪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一位副國務卿喬治·鮑爾說道:“誰也不知道日本人什么時候會發(fā)瘋!”

日本要想與包括韓國、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友好相處,首要的問題是正視歷史、深刻反省。因為國家和個人的富裕并不意味著自動地擁有了遺忘歷史、蔑視他人的權力。

中國正處在一個大而趨強的歷史進程中

美國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曾在1995年出版的《大棋局》中預測,2015年的世界是“三強”的世界:大中華、美國和歐洲合眾國。因此,他認為中國的走向、定位是決定21世紀人類命運的重大趨勢之一。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中國發(fā)生了一些翻天覆地的重大變化:中國的綜合國力明顯躍升;社會信息化迅速發(fā)展;利益進一步趨向多元化。但是,我們還必須看到這一點,目前的中國還是大而不強,仍處在“大而趨強”的歷史進程中。從中國參與國際社會活動的程度來看,中國市場對于世界各國的吸引力顯著提高,中國外交影響力得到不斷增強,尤其是多邊外交越來越活躍。同時,外部世界對中國的看法有喜有憂,機遇論和威脅論并存。這是中國在“大而趨強”的過程必然會遇到的。

我們必須認識到大國因為其大,所以不可能像小國一樣采取寄生戰(zhàn)略,不可能與另一個大國結盟,它只能采用強國戰(zhàn)略(這里的強國指強有力的衛(wèi)國之意,側重于國防,不同于富國),這就是歷史無數次驗證了的社會進化法則。中國在實現自己的強國目標時,始終堅持的是走和平發(fā)展的道路。

溫家寶總理在哈佛大學演講時也再次強調和平崛起的觀點。

2003年12月10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美國哈佛大學發(fā)表題為“把目光投向中國”的演講。溫家寶對冒嚴寒趕來的約800名師生發(fā)表演講。演講大廳座無虛席,不時爆發(fā)陣陣掌聲。

溫家寶在演講中說:中國是個發(fā)展中的大國。我們的發(fā)展,不應當也不可能依賴外國,必須也只能把事情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這就是說,我們要在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更加充分和自覺地依靠自身的體制創(chuàng)新,依靠開發(fā)越來越大的國內市場,依靠把龐大的居民儲蓄轉化為投資,依靠國民素質的提高和科技進步來解決資源和環(huán)境問題。中國和平崛起發(fā)展道路的要義就在于此。

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fā)展的道路,這是一條爭取和平的國際環(huán)境發(fā)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fā)展來維護世界和平的后起大國和平發(fā)展之路。近代以來世界上的后起大國,如一戰(zhàn)時的德國、二戰(zhàn)時的德國和日本、冷戰(zhàn)時的蘇聯,它們走的都是挑戰(zhàn)霸權、擴大軍備或爭奪勢力范圍的戰(zhàn)爭崛起道路,所以都失敗了。中國的和平發(fā)展就是要避免走這些大國老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