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想寫,一直在想。想了很久,今天寫寫試試。不算分析西游,只是紀錄讀后的認真思索;也許只是一個思索過程。
西游記是一步關(guān)于走路的書。五個人(唐僧,悟空,八戒,沙僧,白龍馬)走了十萬八千里的路,一路上艱難險阻自不必說,也曾降了幾回妖,滅了幾個魔;也曾受了幾回捆,入過幾次鍋;都為了那西方極樂世界,真經(jīng)正果。
十四年后唐僧師徒終于行到天竺地界,看到了五谷豐登,物價便宜,人民安居。唐三藏不禁感嘆“所為極樂世界,稱此之謂也”??墒?,極樂世界的人們不見的這么想。當三藏行到慈云寺,寺僧得知他們乃從“東土大唐”而來,慌得到身下拜,說道:“我這里向善的人,看經(jīng)念佛,都指望修到你中華地托生。才見老師豐采衣冠,果然是前生修到的,方得此受用,故當下拜?!?/p>
不唯西游記,蒲松齡也曾用“西去取經(jīng)“調(diào)侃之。聊齋志異中有一篇“西僧”,描述兩名從西域來的僧人途經(jīng)火焰山,流沙河,水晶山等險要,歷十八個寒暑才到達東土;出發(fā)的時候有十二人,而只有兩名僧人活著到達了中國。據(jù)西僧說,西方傳說中國有四座名山(泰山,華山,五臺,落伽),山上“遍地皆黃金““觀音文殊猶生“,而且只要到了其中任何一座山,就能果正成佛,長生不死。蒲松齡笑言,西方人仰慕東土如同東方人向往西方極樂世界一樣,如果西游人東渡者路上能夠碰上,交流交流情況,“當必相視失笑,兩免跋涉矣?!?/p>
寫到這里,自然而然的就該接上那段著名的話:“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yè)也罷,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边@句話起源于一段法國諺語,主要說的是婚姻:Marriageislikeafortressbesieged:thosewhoareoutsidewanttogetin,andthosewhoareinsidewanttogetout.
現(xiàn)象是說出來了,并且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說到底無非是這山望著那山高,還有“老婆是別人的好”,“得到了就不再珍惜”一類。如是說來,法國民諺似乎不如西游記和蒲松齡表達得形象或準確。而且現(xiàn)象之后的“為什么”,煞費思索。人生之“圍城”現(xiàn)象,也許可以拆為幾個方面來說。
一個是來源于人類自身對于未知世界的好奇之心。常常想掀開人類文明教化的表皮看看內(nèi)里。心理學中有一個分支:“進化心理學”(evolutionarypsychology);簡單的說,這一分支從進化論的角度來分析人類的行為心理;它認為人類這一物種是進化的產(chǎn)物,那么很多的心理行為(比如學習,個性,認知)都將圍繞著“進化”二字發(fā)生。也就是說,人類共同的心理行為應該是進化的結(jié)果,其行為應該從大方面說是有利于生存繁衍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說吧,女性的腰臀比例過高往往會引起生育困難,理想的腰臀比例在0。67-0。80之間,也就是說這樣的比例有利于生殖繁衍。而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男人朋友們不約而同的更喜歡腰臀比例偏低的女性身材(0。7左右)。這是一個比較直觀的例證。那么對于人類的好奇心(curiosity),進化心理學同樣從“進化“的角度解釋:好奇心(curiosity)在遠古時代能夠幫助人類面對周遭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的新的問題或現(xiàn)象。其實,莫說遠古社會,就是后現(xiàn)代的社會,好奇心也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這可算是“圍城”現(xiàn)象之令人愉快的解釋之一吧。
可是把人剝離成“猴子”總不那么令人愉快,也有人不信服。阿城曾經(jīng)寫過一本“常識與通識”,前段時間看貼讀到有人說對于阿城的生物學主義只用叔本華的一句話來批駁就很夠了:“那種認為世界只具有物理的意義而不具道德意義的看法,是一種最根本、最厲害、最腐蝕人的迷誤;是一種在根本上顛倒黑白的觀點。在其深處,它是一種具有反人格的信仰。”
那么咱們再走回來看看吧,忘記達爾文,忘記身上尚未退干凈的體毛,再看“圍城”現(xiàn)象。其第二個方面,我想是“這山望著那山高”的心態(tài),你有,我也有,且常有。這山望到那山,常常是看不到細節(jié)的,只有那一片蒼翠蔥郁。也就是我們說的距離美。其實,確切地說,并不僅僅是距離美,而是因為外人常常只看到了對方的“鮮亮”之處。并非是我們看不見“陰暗”的角落,而是因為當對某事心神向往的當兒,人就會有意識的搜集正面信息,而忽略或者“解釋”負面信息。這也大概是所謂的有選擇性的收集信息,有選擇性的理解信息,并且有選擇性的記憶信息的一種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