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到這里,故事已經(jīng)完結。感謝大家,陪我一起在富蘭克林先生平實真樸、意境飽滿的文字中暢游。希望我的翻譯和轉(zhuǎn)述,能帶給大家最接近原著的一手體驗。
不知大家是否也和我一樣,被這個充滿懸疑色彩但又并非純粹懸疑的故事深深吸引和打動。開篇發(fā)生的一場謀殺案(面具殺手對拉里開槍)引出幾日前的兩起失蹤案(蒂娜·盧瑟福和M&M),又牽帶出多年前的謀殺案(辛迪遇害)。當謎底揭曉,真相大白時,我對辛迪一案的簡陋和粗線條略感失望——雖做足鋪墊,但竟毫無技巧性和設計感可言,全然不像其他的兇案橋段。然而,由此引致的誤解和冤情,又是多年后這一連串罪案的根源禍首。
因果報應,生死輪回。回味,是引人入勝的……
密西西比是美國那片并不古老的土地上的一個神奇、富有特色的州。州名來自印第安語,意為“大河”。在密西西比河沿岸,有大片森林,也有大量黑人。20世紀60年代以前,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是該州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主要動力。想必那傳說中的種植園經(jīng)濟和棉花莊園,大家都不陌生。在南北戰(zhàn)爭之前,密西西比州是全美第五富裕的州。而如今,該州人均收入位列全美之末。
眾所周知,二戰(zhàn)以后,對黑人的種族歧視和壓迫成為美國尖銳突出的社會問題。很多州都有種族隔離的法律,黑人被剝奪了被選舉權,在政治上毫無平等權利。20世紀40年代開始,黑人運動逐步展開。大家想必都在歷史書中讀到過著名的黑人運動及案例,譬如:小石城運動、“自由乘車”運動等。1963年,在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的領導下,二十五萬黑人向華盛頓自由進軍,爭取就業(yè)、爭取自由。金牧師在林肯紀念塔前發(fā)表了舉世聞名的《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說。
本書的故事就發(fā)生在20世紀70年代的密西西比州,將情境還原到上述歷史、政治、社會、文化背景中,其厚重的時代感即刻顯現(xiàn)。一切都始于拉里和塞拉斯在寒冷冬日里的初次見面,但一切又都早已在上一代人的青春歲月中埋下伏筆。記得中學時代的語文課上,老師反復強調(diào),矛盾沖突是戲劇的核心內(nèi)容。當初并不理解,只覺得這論斷簡單到可以過目不忘,但又隱隱地懷疑其真實性。后來才逐漸懂得,有些道理,就是可以精辟到如此言簡意賅、一語中的。
貫穿故事情節(jié)始終的、最基本的“矛盾沖突”框架,是這對 “黑白”兄弟。起初,冥冥中有一股親情的力量將兩人拉近,共同玩耍、分享快樂,撇開世俗偏見,度過了一段快樂無憂的少年時光。后來,在更多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的糾纏和作用下,他們終究難逃社會和命運的作弄,近乎反目。結尾,在身世之謎和兇案之謎順利告破后,拉里和塞拉斯終于相認。暗夜里,窗口的燈光和汽車的亮光散發(fā)出暖意,淡淡的,卻充滿希望。翻譯時,不知不覺中,我?guī)状螣釡I盈眶。
主人公拉里是一個普通的白人,也許他也不明白,自己是怎樣被卷入那么多無奈又莫名的“矛盾沖突”。他不打架不滋事,卻被同齡伙伴排斥,認為“不合群”;他愛讀書喜安靜,卻被父親嘲笑,認為“不成材”;他感情內(nèi)斂思想單純,卻被辛迪鄙視,認為“不潮酷”;他本分淡定守規(guī)矩,卻被全世界唾棄,認為是“殺人犯”。在重重誤解和洗不清的冤屈中生活,一晃就是二十幾年。也許大家都忍不住會想:“換作是我,我會怎么辦?”
拉里的生活規(guī)律有序,從容坦蕩。對待工作,他本分經(jīng)營,盡忠職守——接過父親的汽修鋪,按時上下班,守著那攤蕭條到近乎停業(yè)的“家族”生意。對待家人,他寬容尊重,體貼關心——定期去養(yǎng)老院探望母親,陪她聊天,為她祈禱,愿她順利走過人生最后一段歷程。對待朋友,他拋卻成見,仗義相助——想將自己的修車技能傳授給華萊士,幫流里流氣的華萊士回歸正途。對待社會,他履行義務,安守法紀——配合定期上門調(diào)查的法蘭西探長,容忍不定期上門滋事的年輕人。對待愛情,他遵守諾言,退出成全——不以出賣辛迪的秘密作為洗清自己嫌疑的手段。
他不負他人,他人卻負了他。
他做到了所有的一切,卻偏偏被世界遺棄。
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上班下班,與書為伴。沒有同事,沒有朋友,沒有愛人;只有回憶和信仰。
相比之下,拉里的兄弟塞拉斯卻是命運的寵兒。他有一份自己熱愛的職業(yè),有幾位要好的同事,有知冷知熱的愛人??伤⒉恢溃约寒斈甑臒o心不語和簡單逃避,讓拉里成為背負罪名的替罪羊。拉里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失去的青春”和“失去的二十五年”。
當矛盾沖突亂成一團麻的時候,我們艱難地理清頭緒,卻發(fā)現(xiàn)很難找到萬惡之源。要怪不明真相的群眾的武斷反應,還是道德輿論的沉重壓力,抑或是法制紀律的失衡不公?也許,這個世界本就不是簡單的非黑即白。幸好,法律賦予了他“無罪推定”的權利,制度給了他生存的空間,讓他有機會參軍,有機會學習技能,有機會自我提高自我發(fā)展。在那“失去的二十五年”里,支撐拉里的,是信仰還是義務?或許,兼而有之。
不放棄,就是最執(zhí)著的堅持。
堅持禱告,堅持生活。
終于,上帝聽到了拉里的心聲,為他帶來了生命中“特殊的朋友”。然而,更重要的是,這么多年來,拉里始終能夠聽到自己的心聲,保持內(nèi)心的力量。
文字在拉里的安眠中收筆。所有的喧囂和躁動,都消散在鄉(xiāng)村的暗夜里;多年的恩怨和情仇,也都消散在郊野的涼風中。如此簡單,不著痕跡??梢粋€人一生最好的時光呢,是否也該消散得如此簡單?是否也會消散得如此不著痕跡?
合上書本,留下的是綿長的思考。反復咀嚼富蘭克林先生的故事,便能體會到回味無窮的魅力,在這個躁動的時代里,感受到撫慰和治愈的沉穩(wěn)力量。人生路上,無論精彩與挫敗,無論幸福與孤寂,始終要保有的,是強大的內(nèi)心和堅定的信仰。
譯者
于2011年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