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學子與教授
“來歷不明”的學生
“當時我們分析,收下他,最壞的結果,是最后發(fā)現他是個特務,可經濟系又沒有什么情報?!倍嗄旰螅忠惴蛟诒本┐髮W的導師董文俊回憶。他和林毅夫在西直門賓館的一次談話后發(fā)現,林毅夫是個有理想、有上進心的年輕人,而且講話很有分寸,認真而嚴謹,是個想搞事業(yè)的人。于是北京大學決定錄取這名來自臺灣的“特殊學生”。
回到大陸后的一年,在有關方面的安排下林毅夫參觀了大陸的許多地方。
有一天,時任北京大學校長張龍翔找到北大經濟系主任、著名經濟學家陳岱孫教授,說有一個從臺灣來的學生想到北大讀經濟,現在人已經到北京了,在招待所里住著等消息。
這個學生就是林毅夫。初到大陸的林毅夫,選擇到北大讀社會主義經濟學。這一年,大陸剛剛恢復高考兩年,北大經濟系首次招收研究生。
林毅夫曾向大陸媒體介紹,早在念初中時,他所在的學校有位生于北京、長于北京的地理老師楊先生。這位楊先生把枯燥的地理課上得生動有趣,在干巴的地理名詞間穿插許多歷史典故。他的課讓林毅夫了解到許多京城舊聞、北大軼事,從而產生了對北大的美好憧憬。①
陳岱孫是我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和教育學家,畢業(yè)于哈佛大學,獲文學碩士。從1927年起,擔任清華大學經濟系教授,開始其經濟學家的生涯。陳岱孫在財政學、統(tǒng)計學、國際金融、經濟學說史等方面都有極高的研究成就。
雖然陳岱孫是德高望重的學者,對諸多經濟理論十分熟悉,做人處事向來練達。但對于是否接收這個“來歷不明”的學生,陳岱孫覺得還是需要謹慎考慮,便把北京大學經濟系副主任董文俊請到家中一起商量。
陳、董兩人商量的結果,則是由董文俊出面,先去和林毅夫談一談。
這次會談改變了林毅夫一生,而為人善良的董文俊教授也成為林毅夫在北大求學生涯中不可缺少的恩師。
董文俊事后接受多家大陸媒體的采訪時回憶,“學校派我考察一下,這個學生能不能收。那個年代,臺灣和大陸的關系還很緊張,提到臺灣人,大家第一反應就是間諜,所以,接收林毅夫也很慎重?!?
談話的地點位于北京西直門的一家招待所。初次接觸,董文俊對這個二十六七歲的年輕人頗有好感,兩人長談了一下午。
“我先問他為什么要投奔祖國大陸呢?林毅夫的回答引用了中國古代先哲的一則精辟的論述,原話我已記不清了,但大意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不可以沒有宏圖大志……”
董文俊教授又問他為什么要攻讀中國經濟專業(yè),林毅夫回答說:臺灣回歸大陸是早晚的事,那時,既需要懂大陸經濟的人,又需要懂臺灣經濟的人,我想成為第一個這樣的人。
“第一印象就覺得,這個小伙子是個正派人,人長得很精神,1米8的大個兒。說話很有禮貌,坦率,直接。他告訴我,來大陸,主要是為了學習了解大陸的情況,報效祖國。我覺得,這是個有追求、有抱負的年輕人,很不錯!”
“通過談話,可以發(fā)現,他是個有理想、有上進心的年輕人,而且講話很有分寸,認真而嚴謹,是個想搞事業(yè)的人,不像是有什么特殊目的。”董文俊回憶說。
“當時我們分析,收下他,最壞的結果,是最后發(fā)現他是個特務,可經濟系又沒有什么情報。”董文俊說。他當時表態(tài),即使他有別的目的,相信我們也可以改變他。況且,在接觸中,并沒有發(fā)現任何這方面的可能性。
最終,林毅夫舍家棄業(yè)、渡海求學的堅定和執(zhí)著,感動了北京大學。所以,雖然對林毅夫的身世已經有所了解,回來開會向校領導匯報時,董文俊還是提出可以收下這個學生,也讓他獲得了到北大讀書的機會。
就這樣,到1980年,林毅夫進入了北大經濟系。
將近30年后,董文俊回想起這件往事時說,“林毅夫很幸運,能夠找到北大。正是北大的包容精神,接納了林毅夫。他當時沒有考試,就被錄取了?!?
林毅夫到北大后,還是受到一些特殊照顧--在分配教職工宿舍時,給他安排了一個單間。為了安全起見,他改掉原來的名字林正義(誼),正式取名為林毅夫,對外宣稱是來自新加坡的華僑。當時,即使在北大,知道林毅夫真正來歷的只有幾個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