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修正哲學(xué) 卓越人生的王者智慧(9)

修正哲學(xué)Ⅰ 作者:修淶貴


中庸的萌芽思想首見于《尚書·大禹謨》,意為中正行事。而較早并且較為系統(tǒng)闡述這一思想的是《周易》。在《周易》中多處出現(xiàn)“中”、“中正”、“中行”和“中孚”等概念。但“中庸”一詞卻是由孔子最早提出來的?!墩撜Z·雍也》中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币馑际牵杏怪朗亲詈?、最高的一種德性,中庸之道大概是至高無上的吧,民眾中已經(jīng)很久沒人能實行它了?!墩撜Z·先進》中又說“過猶不及”,既不要多,也不要不夠,而是恰到好處。在孔子看來,一切道德行為都體現(xiàn)為一種面對具體情境而做出的“適宜”、“恰當(dāng)”即無過無不及的行為。

在儒家思想中,中庸之道是其一以貫之之道,是儒家判斷道德行為的最高原則和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中庸不僅被看做是德性或美德的形式化的特征,它也是人生的境界,要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時時、處處、事事做到“適宜”、“恰當(dāng)”。因為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而儒家思想一直在中國歷史上長期占統(tǒng)治地位,所以中庸之道已積淀為民族性格、心理、意識等深層次的存在形式,在中國人的人生實踐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人生和道德選擇作用。

《禮記·中庸》中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君子行中庸之道,小人反中庸之道。君子的中庸之道,表現(xiàn)在君子的日常行為要時時處處在恰如其分的位置;小人違背中庸之道,表現(xiàn)在小人的日常行為任憑感性支配而無顧忌和敬畏之心。

我們知道,在實際的道德實踐中,沒有一種理性的行為規(guī)范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一切理論都是隨著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道德的行為就是“過”和“不及”之間的“中道”,一個在行為上達到“中道”的人,其道德品質(zhì)也就達到了中庸。

“中”就是適度、適宜、恰當(dāng),是價值標準;“庸”是對“中”的固守,有“用”和“?!眱煞N意思。中庸之道就是通過“執(zhí)中”而達到“中和”。

在西方的倫理學(xué)傳統(tǒng)里,也存在著這種“中庸(中道)”的倫理學(xué)傳統(tǒng)。

畢達哥拉斯在其哲理史《金言》中寫道:“在一切事情中,中庸是最好的”,他強調(diào)“中庸為善”。德謨克利特認為,美德既不是過分,也不是欠缺,而是適度的節(jié)制。而更為明確地提出中道本身是一種德性的是亞里士多德。他說:“德性是一種適度,因為它以選取中間為目的,其次,錯誤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正確的道路卻只有一條。也是由于這一原因,過度與不及是惡的特點,而適度則是德性的特點?!彼J為:“德性是兩種惡即過度與不及的中間。”在亞里士多德看來,由于道德德性是適度的,做好人不是一件輕松的事。要在所有的事情中都找到中點是困難的。那么,如何在實踐中獲得這種適度呢?亞里士多德給出的方法是:首先,要避開最與適度相反的那兩個極端,只有遠離錯誤,才能接近適度;其次,在所有的事情上,最要警惕那些令人愉悅的事務(wù)。因為對于快樂,我們不是公正的判斷者。中道不僅是倫理認識和選擇的一個方法,還是一種境界和理想。

肖群忠教授在《中國道德智慧十五講》中對中庸之道是這樣總結(jié)的:

中庸首先是一種形式化的實踐理性方法論。人生要面對很多具體的兩極選擇,中庸哲學(xué)要求人們有效地在對立的兩極之間找到一個均衡的支點,并以此支點為中心使對立雙方歸于統(tǒng)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