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心存敬畏 卓越人生必須遵循的規(guī)則(7)

修正哲學Ⅰ 作者:修淶貴


“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是周恩來總理一生的真實寫照。周恩來總理一生都廉潔奉公,一塵不染,時時處處、始終如一地做到率先垂范。1964年初秋,在蜜橘收獲季節(jié)來臨時,外交部禮賓司接到總理辦公室的電話,要以“總理”名義給柬埔寨王后送一些蜜橘。禮賓司建議:為親切起見,以周恩來個人名義簽字贈送。周恩來同意這一建議,并再三交代這次贈禮費用要由他個人負擔,不能向公家報銷。禮賓司的同志感到很為難,他們認為,不管是以國務院總理名義還是以周恩來名義,都應是國家公事,都應由公家報銷。但是,周恩來曾經明確立下過一條規(guī)定:凡是以他個人而不是以國務院總理的名義給外賓贈送的禮物,盡管也是出于工作的需要,都要由他個人支付,決不動用公款。周恩來公私分明,禮賓司只好服從,為了給總理省去巨額的遠程航運費,禮賓司最后是托便人將蜜橘帶到柬埔寨,王后接到禮物后,非常感動。

“廉”最重要的一項內涵就是“不貪”,即不貪圖富貴享樂,不貪不義之財。春秋時期,有人獻寶給宋國大夫子罕。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弊罱K子罕都沒有接受別人饋贈的寶物,舍棄了唾手可得的財富,卻贏得了世人的贊譽和清白的美名。

《圣經》上說“貪財是萬惡之根源”。這話是經得起推敲的。錢財是中性的,無善惡之分,只是一個“貪”字,將人推進了欲望的溝壑;這溝壑卻有著魂魄,一般總是饑餓、貪婪的人用欲望喂養(yǎng)它,直到最后將自己的身家性命也投之以食。它飽了,你卻不在了;認清了它,也就不敢觸碰它。

孟子云:“非其義也,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顧也;系馬千駟,弗視也?!笔钦f如果你獲得的利益不符合道義的原則,即使把全天下都送給你,也不能接受。老子也說:“罪莫大于甚欲。”當然“甚欲”就是指過分的欲望,人若越分妄求,余殃必在后。

荀子曰:“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就是說“人生而有欲”,包括對權力的欲望,對物質和精神的欲望和對生命的欲望等等,這些正當?shù)睦娑际侨藗兩钏匦璧?。但人不可有貪欲,不可縱欲,在面對利益誘惑時,要把持住自己的欲望,正如《呂氏春秋》中所言的“臨大利而不易其義,可謂廉矣”。能真正做到“欲而不貪”,實乃真君子也。

六、謹言慎行,則無敗事

《禮記·緇衣》中說:“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則民謹于言而慎于行?!敝斞陨餍惺恰胺胖暮6詼省钡臑槿酥馈⑻幨乐?。

《道德經》第五章老子提出了“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的處世智慧。孔子云:“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對事反應靈敏而且言行慎重,必定會厚積而薄發(fā),而要真正做到這點非常不容易,需要很深的內涵。在《論語》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憂行寡悔,祿在其中矣”、“慎言其余,則寡悔”和“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等語句,這些均反映了孔子重視謹言慎行的程度。

曾經有這樣一個傳說:

在非洲的一個部落里,老酋長想找個年輕人來繼承其位。于是,便找到那個他十分看重的年輕人,說:“你要給我做兩頓飯,一頓是世界上最好的美味,一頓是世界上最難吃的東西?!?/p>

當菜端過來的時候,老酋長非常驚訝,原來是一盤舌頭。年輕人解釋道:“世界上最好的言辭都是舌頭說出來的,再沒有比這更加美好的東西了。”

老酋長點了點頭,便命令他去做第二頓飯。沒想到,這個年輕人又把原來的飯菜再次端了上來,他解釋說:“世界上很多災難都是舌頭造成的,再也沒有一樣東西比舌頭更惹禍的?!?/p>

老酋長說:“你已經洞悉了天下至理,我決定把酋長之位傳給你?!?/p>

自古以來,不管是帝王將相,還是政客商賈,大多嚴格奉行謹言慎行的原則。清圣祖康熙在處理政務時非常追求“慎”,《庭訓格言》中記載了他的一句至理名言:為學之功,不在日用之外,檢身則謹言慎行,居家則事親敬長,窮理則讀書講義。用一日之力,便有一日之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