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月27日,溫州永嘉縣上塘鎮(zhèn),"紀念永嘉農村包產到戶42周年"會場。
原國務院農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杜潤生帶著濃重的山西口音的致辭,穿越42年的時空,仍在會場久久回響:"今天,歷史出了頭了,它出來作證,也告訴永嘉的同志們,1956年的那次行動是正確的,是必要的,是值得肯定的。永嘉縣是我們中國包產到戶的先驅者。"
然而,有一位最重要的被邀請者卻缺席了。他已經(jīng)永遠地佇立在了歷史的那一端。
他,就是李云河,42年前任職永嘉縣委主管農業(yè)的副書記,是當年永嘉包產到戶的直接領導者、實踐者,在這次紀念會召開前20天因患肝癌離世。7月3日,自知來日無多的李云河在病榻上口授了原擬赴會永嘉的發(fā)言提綱,他說:"幾十年農村工作的經(jīng)驗,中國要穩(wěn)住,農村是基礎;不到戶農村穩(wěn)不住,'包'字是基礎……從理論上看'包'字很簡單,但是我們黨卻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作為紀念會的特殊代表,李云河的妻子包于鳳手捧骨灰盒來到永嘉。在清澈如水晶般的楠溪江畔,包于鳳將李云河輕輕送回了那片大山,也為他執(zhí)著的夢想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1978年11月24日夜晚,安徽省鳳陽縣梨園公社小崗生產隊的18位農民代表悄悄齊聚于社員嚴立華家的一間草屋,神色極為嚴峻地寫下了一紙契約,全文如下:
我們分田到戶 每戶戶主簽字蓋章 如此后能干 每戶保證完成每戶全年上交和公糧 不在(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 如不成 我們干部作(坐)牢殺頭也干(甘)心 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yǎng)活到18歲
作為中國當代史的珍貴文物,這份摁滿血紅手印的生死契約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號為GB54563。杜潤生在其回憶錄中認為,這個驚天動地的故事,經(jīng)調查細節(jié)上雖有出入,但流傳卻甚廣,生動反映了中國農民為實行包產到戶甘冒風險的巨大決心。
中國改革開放本身是一部曠無前人的偉大傳奇。雖然細節(jié)尚可推敲,但正由于其令人贊嘆的傳奇色彩,小崗故事已被官方高調定格為大包干改革創(chuàng)舉的公認"搖籃"并得以載入史冊。
然而,毫無疑問,1956年首倡包產到戶的永嘉實踐,比小崗人的傳奇早了整整22年。
陳康瑾在其報告文學《他沒有在旋渦中沉淪》中,為我們記錄了那沉重的歷史一頁。
1956年2月下旬,永嘉縣第一個集體農莊高級社--潘橋集體農莊呱呱墜地。在此前后,"小腳女人"和"右傾保守"思想在各地受到嚴厲批判,中國農村社會主義集體化改造突飛猛進。打土豪、分天地的喜悅尚未散盡,初級社、高級社又紛紛從天而降。
一夜進入社會主義,舉國歡騰。
狂熱,替代不了生產力發(fā)展必須遵循的鐵律。在永嘉農莊,甚至在全國農村,"干部亂派工,社員磨洋工,上工一條龍,干活一窩蜂"等問題很快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