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剩女經(jīng)濟學

低調的華麗麗 作者:《讀者·原創(chuàng)版》雜志社


上一次見到陳志武先生的時候,天氣正熱。我們坐在北京華貿(mào)中心地下一層的書店里聊天,大汗淋漓??墒亲詈?,他跟我說了一個更加讓我冒汗的觀點——在某些特定情形下,年長的二婚女人比年輕的初婚女人“更值錢”。這話簡直讓人眼前一亮。幾年前,有外國人寫過一本書叫做《性越多越安全》,就性伴侶的經(jīng)濟學涵義作了深不可測的闡釋。以此類推,難道,這就是“剩女傳說”在經(jīng)濟學上的解釋?

他說——

從雍正年間到1929年,關于在此期間的中國妻妾買賣價格問題,他做了一項調查。最后結果表明,寡婦再嫁的交易價格比年輕初嫁女子的交易價格要高。以乾隆末年為例,初婚女子的彩禮價格是平均13兩銀子,再婚寡婦的交易價格則是25兩銀子。

其中的原因,他是這么解釋的:“初嫁的女孩,談判的主體是她們的親生父母。他們會想,我不一定要把價錢談到最高的位置,因為要考慮到女兒嫁過去后在婆家的地位,要的錢多了,女兒會被人看不起。但是寡婦就不一樣,她們的談判人可能是她們的婆婆或者兄嫂,他們跟要嫁的女人沒有一點血緣關系,他們只想談到一個最高的價錢,是完全市場化的。這個完全就是商品交換的契約?!?/p>

也就是說,女子初婚很大程度上是一樁通過親情關系實現(xiàn)的隱性的經(jīng)濟交易,寡婦再嫁則是徹頭徹尾的市場交易,被直接金錢化、金融證券化了。但是無論如何,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女性要實現(xiàn)自身的經(jīng)濟安全,要么嫁人,以自己的青春、生育能力和感情自由為期貨;要么就只能剃個光頭做尼姑,干脆把自己的青春、生育能力和感情自由停牌。

女人曾經(jīng)對婚姻有過如此強烈的路徑依賴,這不禁讓人覺得,現(xiàn)在的女人到了30歲還能不結婚也沒什么人說三道四,這實在是市場經(jīng)濟帶來的個人解放。

我們知道,在經(jīng)濟學上,一個人要獲得經(jīng)濟自由有四種方式。第一,宗教。古代有那么多人去當和尚尼姑,這不是沒有道理的。很多后來有名的高僧都是因為小時候家境不好而被安排剃度的,至少也是一條活路。第二,集體。20世紀50年代末,我爺爺說他們整天不干活也有飯吃,這就是集體依賴。后來糧食顆粒無收,所有人又立刻沒得吃了,這就是集體依賴行不通了。可見這種依賴風險夠大的。第三,倫理?!翱欣献濉薄凹抻绣X人得永生”……這些都是很沒勁兒的事實。第四,市場。

我打算好好說說“市場”的事。

我有一個女性朋友,當年大學剛畢業(yè)就結了婚。她的丈夫是個開了公司、買了大房子的哥們兒。在她的個人賬單上,衣服和吃飯占了每月開銷的90%以上。這就是說,她完全沒有個人儲蓄的習慣,幾乎沒有什么存款——她在經(jīng)濟上尚未獨立。和她的消費習慣不匹配的是,她恰恰是個精神獨立的職業(yè)女性。后來,因為一次公司政治風波,她敗下陣來,失了業(yè),幾乎同時,她的丈夫也受不了她的工作狂習性提出離婚。那時候正鬧金融危機,這下好了,老公、房子、工作全都得一塊兒換,還全都沒什么譜。最后她郁悶得都要看心理醫(yī)生了。

我不是要鼓勵女性做全職的家庭婦女。我的意思是說,假如她能夠有健康、持續(xù)的儲蓄、投資的理財習慣,那么在生活遭遇變故的時候,她的選擇余地——也就是個人自由會更大一些,不會那么捉襟見肘。至少,她不用為了到底是花3500元租一個朝南的房子還是花3000元租一個朝北的房子而久久委決不下了。至少,她也不用為了到底是去做一份月薪10000而自己不喜歡的工作還是去做一份月薪8000而自己喜歡的工作而猶豫了。

奇怪的是,剩女明明是社會的某種弱勢群體。她們年紀漸長,沒有生活伴侶,自由越多,孤獨感和恐懼也越多??墒窃?008年金融危機拉動內(nèi)需的局面下,她們卻被媒體塑造成了一支消費主力軍。“大齡剩女買房招親”“婚戀網(wǎng)站業(yè)務火爆,客戶八成是女性”“女人一定要買一件珠寶給自己”……舉凡地產(chǎn)、IT、奢侈消費,全都主打剩女市場。一時間,因為單身從而消費自由度較大的女性充斥市場,她們幾乎從“剩女”變成了“圣女”。

我只能說,這個“剩女經(jīng)濟”現(xiàn)象可以用吳曉波的一句話來解釋——恐懼就是生產(chǎn)力。當一個存款不夠多、收入不夠多、投資不夠成功、經(jīng)濟上不夠自由的大齡單身女性感受到對于未來的恐懼的時候,她看到每一個房子、鉆戒、衣服、包包、婚戀網(wǎng)站的廣告的時候,這些廣告無疑都是對于她個人生涯的脅迫。她會想,假使她今天不花這筆錢買下這些東西或者服務,她就很可能一輩子再也無法找到一個可以和她一起生活的好男人了。這也是經(jīng)濟學上的奇特現(xiàn)象——人在害怕的時候花的錢比平靜的時候更多。

最后,說到剩女經(jīng)濟,不得不提到美劇《欲望都市》。以凱莉為首,這幾個女人的理財習慣都極其糟糕。明明賬戶上一分錢都沒有了,還要賒賬去買一雙400美元的名牌高跟鞋。明明版稅還沒到賬,就先去墨西哥度假把錢花光光。就這一點而言,她們實在不是中國剩女的好榜樣。不過當然,我也明白——這很重要——所謂經(jīng)濟自由,不單單是指有更多的可使用的金錢,它的意思還是說,怎么掙錢,怎么花錢,這是我自己的事,我自己對我自己負全責,任何人都沒有說三道四的權利。

多年來,《欲望都市》一直留給我兩個困惑,百思不得其解。

其一,如果非要對號入座的話,為什么每個女人都愿意自比凱莉,而不是米蘭達、薩曼莎或者夏洛特?是因為每個女人都不愿意承認自己身上有諸如控制狂、放蕩和精神潔癖等等性格缺陷嗎?

其二,為什么這四個從曼哈頓的瘋狂齒輪中生存下來的職業(yè)女性除了男人之外就沒什么可聊的?仿佛做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專欄作家、藝術品經(jīng)紀人和公關公司負責人都不過是一些在尋找真命天子的過程中所從事的輕松、順便和附加的事情。

沒錯,這就是所有“小雞文學”唯一的圣杯——和男人不一樣,女人容易把感情的價值無限放大,好像女人的頭腦就只有挖耳勺那么丁點兒大,除了和男人斗智斗勇就再也容不下別的。另外一個“小雞文學”所極力掩飾但是欲蓋彌彰的事實是,普遍而言,女人年紀越大,在婚姻市場上的競爭力就越低,越“不值錢”——已經(jīng)有人說了,那是“母雞文學”,不是“小雞文學”。

就女性婚戀的經(jīng)濟前景而言,好像華爾街和好萊塢已經(jīng)達成了空前的一致——婚姻作為一項投資,回報率可能比工作要大得多,并且回報率和女性的年紀成反比。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