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東西往往是好的”,發(fā)明這話的人可能也是弱小型的。不管是不是這樣,他至少知道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道理。
本書里,我們都在為大家講解如何征得他人同意。但在有些場合中,了解為何人們會拒絕看似合理的要求也很重要,比如人們?yōu)槭裁淳芙^向慈善機構(gòu)捐款。
我們帶著這個疑問開始了實驗。在我們看來,支持慈善工作的人拒絕募捐是出于兩個原因:第一,他們認為自己沒能力捐一大筆錢;第二,他們認為一小筆錢根本就幫不上什么忙。為了打消人們的這種顧慮,募捐者可以表示,即使是最小的捐款也是有用的。
為證實這個方法是否有效,助理人員挨家挨戶地敲門,為美國癌癥協(xié)會募集善款。在作了自我介紹后,助理問一組住戶:“您愿意捐款嗎?”在問到另一組住戶時,助理又多說了一句:“哪怕是一美分也會有幫助?!?/p>
實驗表明,這個小小的改變在說服力上的價值堪比金子。后一組住戶的捐款同意率比前一組高出一倍(50%對28.6%)。
實驗告訴我們,在尋求他人幫助時,要求越小越能獲得他人同意。但像上面“哪怕是一美分也會有幫助”這樣的話,會起到反效果嗎?兩組用戶的同意率雖然存在一倍的差異,但后者的捐款額會不會比正常情況下少呢?為此,我們清點了募得的捐款。令人高興的是,平均下來人均捐款沒有什么差距。
這就是說,后一組用戶中不僅捐款的人多,而且募得的捐款總數(shù)也多。在每組100名住戶中,后一組共捐了72美元,前一組則是44美元。
“一美分也會有幫助”的策略還能用在其他地方。要隊友幫您做個項目時,可以說:“幫我一會兒也行?!睂ψ舟E潦草的同事可以說:“只要再工整一點就行了?!睂γβ档目蛻艨梢哉f:“只要說幾句就好。”這樣的嘗試,未嘗不是一種拋磚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