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是一座價值連城的寶藏。誰守住了誠信,誰就贏得了人心;誰守住了誠信,誰就擁有了未來;誰守住了誠信,誰就擁有了財富;誰守住了誠信,誰就通向了成功。
誠信是歷代人們推崇的一種人格境界,一種個人修養(yǎng),一種道德行為。狹義的“誠信”,多為商家和經(jīng)濟活動所用,解釋為真誠無妄、言而有信,童叟無欺;廣義的誠信,已從經(jīng)濟生活走向政治生活、社會生活,“誠”者,忠誠;“信”者,信任。它是天地人倫亙古不變的內(nèi)在規(guī)律,所謂“天失信,三光不明;地失信,四時不成;人失信,五德不行”。誠信已成為跨越國度、超越信仰、高于一切、支配一切的大道理。
誠信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誠信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shè)能夠奪取勝利的根本原因,誠信是建設(shè)物質(zhì)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tài)文明的道德根基,誠信是中國與世界經(jīng)濟接軌的資格認證書,誠信也是廣大人民千呼萬喚、心儀向往的一種社會風尚。
一個人,假若缺乏誠信,就難以在社會上自立;一個企業(yè),假若喪失了誠信,就難以在健全的市場經(jīng)濟環(huán)境中生存;一個國家和民族,假若沒有了誠信,一定難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國的政治家、企業(yè)家站在歷史和未來的交接點上十分明白一個真理:誰守住了“誠信”,誰就獲得了人心;誰守住了“誠信”,誰就擁有了未來;誰守住了“誠信”,誰就贏得了財富;誰守住了“誠信”,誰就抓住了成功。
“誠信”實在是一座看不見、摸不著,而又確確實實就在我們身邊的價值連城的寶藏。
好友張旭婧從關(guān)公故里給我寄來了一個郵包。層層打開,原來是兩幅碑帖的拓片——《漢夫子風雨竹》,第一幅是“風竹”,在寒風的勁吹之下竹葉向左下方傾斜;另一幅是“雨竹”,雨打竹葉一律朝下擺動。
中國的文人無不喜愛梅、蘭、竹、菊的高潔,將之稱為“四君子”,也把松、竹、梅贊為“歲寒三友”,把它們看成有生命的人,在它們的身上寄予人的品格和情操。于是,有了鄭板橋膾炙人口的詠竹詩:“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峭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于是有了南宋鄭思肖國破之后只畫無根蘭花的佳話;于是有陳毅元帥“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的佳話;于是有了“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偉人毛澤東給我們的諄諄教誨……
可能是自己孤陋寡聞,這幅《漢夫子風雨竹》圖,我可是第一次看到。
我目不轉(zhuǎn)睛地盯著它,忽然從竹葉之中看出了字來,原來一團團的竹葉,組成了一個個漢字:風竹是“莫嫌孤葉淡,終究不凋零”的十個字,而雨竹是“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的十個字。
我愛不釋手地欣賞著這畫、這字,漸漸地從字畫之中看到“漢夫子”,遙遠年代里的那位叱咤風云、屢建奇功、不卸戰(zhàn)袍,夜觀《春秋》,蠶眉、鳳眼、赤面、美髯的三國戰(zhàn)將關(guān)公關(guān)云長。
我無比崇敬地打探著這幅字畫背后的故事,得到的只是一個傳說。“傳說”已足夠了,因為我們心目中的三國故事、三國人物也很少來自正史陳壽的《三國志》,大都來自于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演義”與“傳說”并沒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