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湖市的男女老少,不知道市長名字的,不在少數,但不知道三多巷的,就沒幾個了。三多巷,以“小販多、小偷多、小姐多”而聞名,按老百姓的說法,三多巷遠不止這“三多”,還有垃圾多、民工多、違章建筑多,等等。三多巷位于城鄉(xiāng)結合部,沿街開著形形色色的商店,周圍是高低不等的民房。由于房租便宜,打工的人都喜歡在這里落腳。
市信訪辦主任吳鐵良一家就居住在三多巷,八年前在這里買的房子。那會兒,他剛從靈陽縣調來市里,手頭有點兒緊張,就貪圖便宜,在城市邊緣買了這套房子,盡管這些年的工資漲過幾次,但房價漲得更快,他所在的信訪辦又沒有油水,只能將就著在這兒住下去。每天進進出出,雞叫、狗叫,嘈雜的環(huán)境讓人心煩,但據說這兒很快要拆遷了,對于吳鐵良來說,這是天上掉餡餅的喜訊,等于自己在這兒白住了幾年,又能重新得到一套新房,這可是打著燈籠也難找的機會,這樣的機會得益于靈湖市的舊城改造。機會是好東西,有的機會需要等,有的機會需要找,人的命運,不就是因為機會而發(fā)生改變的嗎?
三多巷要拆遷的消息風傳了好幾年,但就是只聽雷聲不見雨滴。住在這里的居民,眼瞅著別的地方舊貌換新顏,這兒卻像是坐懷不亂的柳下惠,遲遲不見動靜,心里不免有些焦慮。近幾年,工商所也不來收管理費了,城管也不從這兒耀武揚威地經過了,環(huán)衛(wèi)所也很少來清理垃圾了,三多巷就像一個被人遺棄的孩子,誰都懶得管。沒想到,拆遷沒拆成,人反而越來越多,各種商店也應運而生。三多巷的繁榮,伴隨著它的臟、亂、差,就這樣在大家的眼皮底下,一天天地壯大起來。
吳鐵良每天出入三多巷,說實話,心里很不舒服,倒不是看不起三教九流,而是對這里衛(wèi)生環(huán)境的無序狀態(tài)深感憂慮??粗榈貋y扔的垃圾,聞著巷口廁所散發(fā)的臭味,聽著商店里震耳欲聾的音響,踏著大排檔門前下水道溢出的污水,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可想而知,住在這里是什么滋味。向有關部門反映,要么是沒有音訊,要么是推三阻四,說這個歸環(huán)衛(wèi)站管,那個是城建部門的責任,這個去找環(huán)保局投訴,那個去找城管解決,總之是和他們無關。作為市信訪辦主任,幾乎每天要接待幾撥因為各種原因上訪的群眾,對于某些部門踢皮球不辦事的做法,他是深惡痛絕的,但又無可奈何。
這天傍晚,吳鐵良回到家,把自行車停在客廳里,剛想坐下喝口茶,妻子常鳳英從廚房出來,把茶杯從他手里拿走放到旁邊的桌上,一邊伸手拍打他的茄克衫,一邊說道:“你看看,忙了一天,什么好處沒撈著,就帶了一身的灰!我看你呀,不像是信訪辦主任,倒像是吸塵器!”吳鐵良憨厚地笑著:“鳳英,真是對不住,結婚這么多年,讓你受委屈了,我心里有愧??!這兒的環(huán)境差是差點兒,但人家能住,我們也能住,要是拆遷了,我們就有新房子住了?!背xP英說:“等拆遷要等到猴年馬月!咱們女兒菲菲快要大學畢業(yè)了,你讓她回來跟我們住一塊兒嗎?還有她的工作,你最好通通路子,你這個信訪辦主任,大小是個官兒,怎么一點兒能耐都沒有?”吳鐵良笑道:“工作性質不同呀,信訪辦主任,就是接待群眾來信來訪,為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做貢獻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