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農村建設我們還要走在前面(1)

調查三農 作者:許寶健


西溝名片

人口:2150人

耕地:309畝

第一產業(yè):核桃、玉米

第二產業(yè):合金、石料、采礦等

第三產業(yè):餐飲、房地產開發(fā)

榮譽:2005年,中央文明委授予西溝“全國文明先進村鎮(zhèn)”稱號,國家旅游局確定其為國家級農業(yè)生態(tài)旅游示范區(qū)

我有半口湯不讓你餓得慌

從山西省平順縣城坐公交車只需十幾分鐘便能到西溝村。在村口的公路兩旁,幾十名村民正在刨坑栽種松樹和龍爪槐,“以前這里種的都是用材木,現(xiàn)在換成了觀賞樹種,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西溝人生活的變化呀!”同行的一位老人這樣感嘆道。

“山連山,溝套溝,山是石頭山,溝是亂石溝。冬季雪花卷風沙,夏天洪水如猛獸。終年辛苦難飽肚,晝夜紡織無衣褲?!边@就是解放前的西溝村,說這話的正是我國唯一一個連續(xù)十屆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西溝村委會主任、現(xiàn)年73歲的申紀蘭老人。

申紀蘭介紹說,1938年的時候,西溝村成立了黨支部,當時的貧困農民李順達第一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943年,李順達響應黨的號召,以黨員為核心,建立了一個只有5戶貧困農民的全國第一個農業(yè)生產互助組?!边@就是被人們稱為“邊區(qū)農民的方向”的李順達互助組。

當時,互助組提出了“我有半口湯,不讓你餓得慌”的口號,互助組成員相互接濟,共渡難關。隨后,該模式在平順縣推廣,到1947年,全縣共有427個互助組。

對荒山“開刀”

1949年,新中國成立,西溝人雖然通過互助組渡過了一個個難關,但西溝仍然還是一個“東西十五里長,南北山上放紅光,三天無雨旱個死,雨下一時地遭殃”的窮山溝。為了徹底改變這種面貌,1951年,西溝村辦起了農林牧生產合作組。

“要想富,就要對荒山‘開刀’!”申紀蘭回憶說,從1952年,他們就開始在原來寸草不生的石頭山種樹。提到當年的往事,申紀蘭老人記憶深刻:“當年,在西溝村南山上種了300棵松樹,卻只活了幾棵。但只要能活一棵,就不愁一坡?!闭窃谒麄兊牟恍概ο?,最終西溝村25萬畝荒山上全部種上了松樹。

“過去災害多,原因就在于溝多。”當時李順達和申紀蘭就帶領群眾在溝里修大壩、建水庫。“當時男女老少齊上陣,那場面現(xiàn)在想起來還很感人?!蓖瑫r他們還進行河灘治理,采取護地、蓄水、保肥等方法,建成了200多畝旱澇保收的“西溝田”。

在西溝人的努力下,到上世紀70年代末,西溝村集體資產達到60萬元,農民人均生產糧食達210公斤,比50年代初增長了近一倍。同時,他們還發(fā)展加工制造業(yè),建成了石灰窯、磚瓦廠和木器加工廠等村辦工廠。

農家飯走進大城市

雖然西溝村的經濟有了一定改善,但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西溝人卻被“甩”在后面。到上世紀80年代初,西溝村的農民人均收入只有113元。

“江蘇農民發(fā)財了,很多人住的房子比鄉(xiāng)政府的還高?!薄澳撬闶裁??河南農民都買飛機噴灑農藥了。”聽著外出打工的鄉(xiāng)親們回來談論這些事,申紀蘭的心里不是滋味,“老典型也不能只抱著過去的榮譽不進步呀,我們必須向已經發(fā)展起來的地方學習?!?/p>

經過參觀學習,西溝村黨支部一班人終于認清了“無農不穩(wěn),無工不富”這個理。

1985年4月,村黨支部決定利用本地豐富的硅礦資源建一座鐵合金廠。以申紀蘭為首的村干部去長治,赴太原,上北京,申請項目資金,尋找投資伙伴。1987年10月,總投資150多萬元、裝機1800KW的西溝鐵合金廠終于建成投產。為了更好地發(fā)展本村經濟,1987年5月,西溝村成立了“西溝金星經濟合作社”,開始向多種經營方向發(fā)展,申紀蘭被推選為社長。

“人們不是都搞農家樂嗎?我們這里交通不是很便利,我們就把飯店開到城市去?!?998年8月,西溝村成立了山西紀蘭餐飲產業(yè)公司,公司以獨具特色的山村野味和鄉(xiāng)村文化吸引著大批顧客,既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又成了進一步宣傳西溝、發(fā)展西溝的窗口。

最重要的還是發(fā)展生產

改革開放20多年來,西溝金星社共興辦企業(yè)5家,全村700多勞動力中有300人進廠做工,大大提高了村民的收入。經濟發(fā)展了,村黨支部不忘改善村民的生活條件。村里先后安裝了程控電話、解決了村民的吃水問題、建成了高標準的小學和衛(wèi)生院,同時還對70歲以上的老人和60歲以上的黨員干部實行了養(yǎng)老金制度。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