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曲折的求學(xué)歷程(7)

朱德的非常之路 作者:劉學(xué)民


朱德對科學(xué)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他讀了不少新書,看到了別人從外地帶回來的地球儀,眼界一下開闊了,第一次知道了地球是個圓的,在中國之外還有一個大千世界,地球上有五大洲。

他萌發(fā)了走出大巴山去看看世界,去闖天下的念頭。

朱德從10歲到18歲(1896—1904),在席先生的私塾里,整整讀了8年書。

這8年,國家遭受了苦難,四川遭受了苦難,他們朱家也遭受了苦難,他親身體驗到了什么叫饑寒交迫,什么是民不聊生。

他在席聘三先生的啟蒙和教導(dǎo)下,迅速成長起來,他的眼界開闊了,從狹小的“支撐門戶”、“光宗耀祖”的小圈子里跳出來,漸漸懂得了不僅要救家還要救國,要做富國強兵的事。

他認識到要拯救中華就要富國強兵,那樣才不會受世界列強的欺凌。

朱德在他的兄弟中,是最幸運的,在鄉(xiāng)鄰親朋中也算是幸運者。

朱家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了,支持他去縣里參加科舉考試。

按照清朝的科舉考試規(guī)定,所有考生都先得通過縣試,再通過府試,然后通過院試才能成為秀才。

這是讀書步入仕途的惟一之路。

這時的朱德在席先生的教導(dǎo)下,已十分厭惡科舉制度,但他總拗不過家中老人們意愿,不能違背全家節(jié)衣縮食送他去讀書的初衷,何況十年寒窗,實在是不忍心讓老人們失望。

好在去考一考,也可以檢驗一下自己到底學(xué)到了多少知識。

同時,還可以走出家門去見見世面。

所以,他在朱家老人和席先生的支持下,去儀隴參加科舉考試。

大距儀隴縣城有37公里。

上路那天,朱德的父母和兄弟姐妹等都趕來為他送行。

朱德肩挎著一個小布包袱,里面裝著幾件換洗的衣服和從親友那里借來的路費,同好友席景榮、吳紹伯等七八位同窗學(xué)友離開大,沿著盤山驛道向儀隴走去。

傍晚時分,他們來到縣城,找到一家最便宜的小客棧住下,七八個人擠在一間小屋里還算熱鬧。

朱德第一次體驗到了“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這句話的深切含義。

全縣有千余名考生,其中大多數(shù)為富家人的子弟。

他們不僅穿著綢衫,戴著禮帽,坐著滑竿,帶著書童而來,而且是目空一切,不可一世,好像他們立馬就會“五子登科”了。

朱德把這一切都看在眼里,不卑不亢。

他對同伴說:“別瞧他們個個趾高氣揚,等發(fā)榜時才能見高低。

俗話說‘出水才看兩腿泥’,走著瞧吧!”第二天,朱德一行先到縣署禮部,檢查身體合格后,又去文廟報了名。

報名時,朱德改名為“朱建德”。

而后,學(xué)友們相約一同去逛街。

儀隴是個山城,街道狹窄而且崎嶇不平,高高低低的石板路,彎彎曲曲向前延伸著。

街市上倒還熱鬧,沿街的店鋪挑出了五顏六色的“幌子”,長的方的圓的三角的,五花八門。

朱德從鄉(xiāng)下來,第一次見到這些招牌、“幌子”,有些眼花繚亂。

附近的農(nóng)民挑著水果、蔬菜、雞、鴨和各種竹器,擺在路邊叫賣。

空場上還有幾個賣藝人在耍把戲,人群中不時傳出喝彩的聲音。

最使朱德感興趣的要數(shù)“圓通閣”了。

原來是一座古剎西龕寺,建于后周,寺內(nèi)建有“圓通閣”。

后因戰(zhàn)亂,寺院被焚毀,僅留下了“圓通閣”。

朱德等進了閣門,拾級而上,來到頂層,憑欄眺望,遠處群山疊翠盡收眼底,山河壯麗,一覽無余。

頓時,心曠神怡,感到天地如此之大,人在天地間如同滄海一粟,如此渺小。

登高遠望,使他產(chǎn)生無限遐想,他多么想知道群山之外的世界是個什么樣子。

縣試經(jīng)過幾場筆試,很快就考完了,朱德感到比較輕松。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