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發(fā)奎聞變,親率十一軍軍長朱暉日乘火車由九江至馬回嶺,企圖阻止二十五師參加暴動。
不料該師七十三團團長周士第已率部起義,正在向南昌開進途中。
與張發(fā)奎等機遇,將其衛(wèi)隊全部繳械。
張發(fā)奎和朱暉日狼狽不堪,只好步行返回九江。
張發(fā)奎返九江后,立即召集黃琪翔、朱暉日、葉劍英等高級軍官開會,商討對策。
會議氣氛十分緊張。
張發(fā)奎大發(fā)雷霆,認為葉挺、賀龍公然叛變,于公誼私情,均不可諒解。
朱暉日主張立即派兵追擊。
葉劍英感到事態(tài)嚴重,如果聽任張發(fā)奎追擊起義軍,其后果不堪設想。
他從維護起義軍的立場出發(fā),力主不追。
他分析戰(zhàn)局說,賀、葉已撤離南昌,南下廣東。
廣東李濟深必不相容而派兵出擊,廣州城防隨之空虛,這正是我們南下廣東的大好時機,如我軍打起“援師討逆”的旗號,直趨廣州,比尾追賀、葉要勝一籌。
而尾追賀、葉,徒耗兵力,我軍仍無立足之地,又怎樣實現(xiàn)總理遺訓,重新北伐呢?張發(fā)奎覺得葉劍英對局勢的分析頗有道理。
而他要尾追,并非出于本心,本來也是想借機南下廣東,擴充實力,別有所圖。
再者,賀、葉參加南昌起義,使他的二方面軍損失過半。
自知靠尚存的1萬余兵力來對付賀、葉的兩萬多“叛軍”,難操勝券。
因此,他采納葉劍英的意見,放棄尾追賀、葉的計劃。
張發(fā)奎趁第二方面軍政治部主任郭沫若要求去南昌之機,囑郭向南昌起義統(tǒng)帥部轉達四點希望:“第一,我希望他們盡速退出南昌,因為我的部隊也要到南昌去,免致發(fā)生沖突。
第二,我聽說他們要回廣東,我希望他們?nèi)|江,不要去贛南,因為我的部隊要走贛南回廣東,免致發(fā)生沖突。
第三,河水不犯井水,我們彼此不相干犯,我希望革命委員會以后不要再用我張發(fā)奎的名義,做傀儡我不來。
第四,我對政工人員一律以禮遣散,希望他們不要傷害了我的人?!?/p>
郭沫若請張發(fā)奎親筆寫下這個意見,便同李一氓、陽翰笙等人離開九江去南昌。
張發(fā)奎怕有通共之嫌,又虛張聲勢,派兵追趕起義軍,以敷衍武漢政府。
直到8月5日,才電告武漢政府,謂“奉令追剿,已經(jīng)星夜分途出發(fā),現(xiàn)先頭部隊將抵南昌”。
實際上,追抵南昌后,又拖延時日,待賀、葉部隊進兵臨川、宜黃時,才派兵追趕。
后來張的“追兵”,與起義軍又“嗣忽分途”,改向南雄。
出現(xiàn)這樣“追而又舍”的局面,正是葉劍英向張獻計、“力主不追”的結果。
這樣,就使南昌起義軍擺脫了一部追兵,從而迅速打開南下通道,直下潮梅,與彭湃的農(nóng)民軍匯合,保存了部分革命武裝。
按照中共黨組織的決定,原計劃還有一支武裝力量參加南昌起義,即中央軍政學校武漢分校的干部和學員。
“七一五”汪精衛(wèi)叛變革命后,國民革命軍第一方面軍總指揮唐生智欲借該校到洪山野外演習之機,將其秘密圍殲。
時任第四軍參謀長的葉劍英,得知消息后,立即建議張發(fā)奎出面,制止了這一陰謀,并將該校解散,組建為第二方面軍軍官教導團。
全團有100多名未暴露身份的共產(chǎn)黨員,并有秘密黨組織,是當時少有的革命武裝力量。
教導團黨代表陳毅率該團赴南昌,準備參加起義,中途受阻,直到8月4日全團才乘船趕到九江。
張發(fā)奎突然下令繳械、“清黨”。
這時陳毅身份已經(jīng)暴露,他連夜召集黨的會議,決定:除秘密黨員留下外,已暴露身份的黨員迅速轉移。
陳毅帶特務連長蕭勁奔南昌。
師生們紛紛走散。
葉劍英見此情景,十分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