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圖強之路的歷史,也是個悲喜劇。在敘述日本建成世界級大國之時,不能不闡述其走上軍國主義道路最后招致滅頂之災的過程及其慘痛的教訓。
“大日本帝國”,其亡更速。日本的強國之路,也是從明治維新起就具有兩重性的。前述其成功經驗的第一條中所列爭雄世界的“與各國對峙”、“開拓萬里波濤、宣揚國威于四方”等,就已蘊含了對外擴張、侵略的另一層意思。
隨著日本迅速發(fā)展、修改了與列強的不平等條約后,日本的國家戰(zhàn)略便演變成追求東亞霸權甚至狂妄地企圖在亞洲及世界稱霸了?!叭笳摺敝械摹案粐鴱姳?,以及軍事方面的軍制改革等,也成為擴張侵略的準備和條件了。
當日本逐漸強大后,日本帝國的侵略,打破了東方各國人士學習日本的迷夢。成為“世界一等國”、“世界五大強國之一”的新興日本帝國,不僅與西方列強為伍,欺凌壓迫東方弱小鄰邦,且有過之而無不及。躍登“東洋霸主”地位后,竟炮制和拋出建立囊括亞洲、澳洲及太平洋諸島的殖民大帝國的“大東亞共榮圈”的狂妄計劃,其侵略鐵蹄踐踏了東亞、東南亞各國,更妄圖與德、意法西斯分霸全世界。曾幾何時,驕橫一世、不斷膨脹的“大日本帝國”,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擊下,終于在1945年8月迅速崩潰敗亡,“又像彗星那樣消失了”。
日本崛起后,為何會窮兵黷武,走上軍國主義與法西斯道路呢?
1深遠的歷史文化源流
就日本來說,近代軍國主義,淵源于古代中世紀的日本武士、武家當政及武士道精神。日本武士產生于8、9世紀,并隨著封建經濟發(fā)展和階級關系變化,于11世紀開始登上政治舞臺。以1192年武士集團首領源賴朝被大權旁落的天皇“任命”為“征夷大將軍”,建立鐮倉幕府(在鐮倉地區(qū)建立的大將軍府)為標志,武士階級掌握了從地方到中央的國家各級政權。鐮倉幕府是日本第一個武家當政的政權,從此,專事征戰(zhàn)殺伐的武士階級成為統(tǒng)治階級,武士集團首領掌控國家最高權力達676年。1336年足利尊氏建立的室町幕府為第二個武家政權,而德川家康于1603年建立的江戶幕府則是第三個也是最后一個武家政權。日本的武士階級以作戰(zhàn)殺伐為職業(yè),成為古代中世紀的軍國主義的鼓吹者,也自然是軍國主義體制和政策的制定者和推行者。日本武士階級還在長達近700年的幕府時代,逐漸發(fā)展和形成了武士道。武士道,即武士精神,它既是武士的人生觀、世界觀,又是武士應盡義務和職責等封建道德規(guī)范及行為準則。它導源于神道、佛教、儒學的日本武士道,經歷了江戶時代的新型武士道和“明治維新”后轉化為近代軍人精神的武士道三大階段,成為近代日本軍國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日本軍國主義對外侵略思想亦可謂“源遠流長”。早在日本古代,就已有關于神功皇后的神話傳說,即傳說她于公元210年征討新羅(朝鮮南部古國),三次用兵大獲全勝。這是日本最早的對外征戰(zhàn)的傳說,后來統(tǒng)治者均大肆宣揚神功皇后開疆拓土之戰(zhàn)功,推崇有加。
到16世紀末,日本實際統(tǒng)治者豐臣秀吉首次提出征討朝鮮、進占中國、印度,稱霸亞洲的狂妄計劃,并于1592年、1596年兩次出兵侵朝,利令智昏地聲稱,朝鮮京城已被攻陷,自己“將直搗大明國”,讓其養(yǎng)子豐臣秀次準備遷都北京,北京“城周圍十國(縣),可貢圣上(天皇)御用”,“周圍百國歸你秀次領有”,自己則“居守寧波府”,因其“近天竺(印度)”,以便“占領天竺”。豐臣秀吉的擴張思想和侵略野心之大,集日本統(tǒng)治者之大成,達到空前程度。豐臣侵略軍在中朝聯(lián)軍打擊下節(jié)節(jié)敗退,被迫撤軍,豐臣秀吉亦悲凄地嗚呼離世,臨終前忽張目囑曰:“勿使我十萬兵為海外鬼!”言畢而死。
豐臣秀吉之后,日本的統(tǒng)治者及許多思想家,不斷鼓吹其計劃、宣揚其思想,致使日本對外侵略思想在300多年間延綿不絕且日益猖獗。從18世紀80—90年代起,力倡“海防論”、“開國論”、“海外雄飛論”及“攘夷論”的日本經世學家及維新運動的先驅者們,如林子平、本多利明、佐藤信淵、藤田幽谷、會澤安、吉田松陰等代表性人物,都大肆鼓吹對外擴張思想,特別是“明治維新的先驅思想家”吉田松陰,公開提出:失之于歐美,補償于滿鮮(中國東北與朝鮮)的戰(zhàn)略,對明治領導人影響極大。這些成為近代日本軍國主義重要的思想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