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輕農民負擔轉變干部作風
這是吳官正同志在山東省市地紀委書記座談會上的講話。
(1997年5月13日)
農民負擔問題,黨中央、國務院歷來十分重視,去年底專門作出了《關于切實做好減輕農民負擔工作的決定》。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各部門對此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顯效果。但是,與中央和群眾的要求相比,還有差距,還有大量工作要做。解決農民負擔問題,關鍵是各級黨委、政府特別是“一把手”對這項工作要深刻認識、高度重視。農民負擔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政治問題。農民是農村改革、發(fā)展和穩(wěn)定的決定性力量,是實現新時期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宏偉目標的主力軍。如果因為負擔過重而使農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生產積極性受到挫傷,對黨和政府的感情受到傷害,勢必會影響基層政權的鞏固,影響整個社會的安定。對這個問題,我們一定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痛下決心解決好。
減輕農民負擔需要上下共同努力,不能光要求基層的同志,領導機關更負有重要責任。各級黨政領導機關特別是省直有關部門,要認真清理和糾正不符合《決定》精神的文件、項目,把住加重農民負擔的關口,帶頭執(zhí)行中央和省委減輕農民負擔的有關政策規(guī)定。各項集資活動,一律先停下來,以后的集資也要嚴格控制;各種檢查評比、達標升級活動,要逐步減少;報紙、刊物的征訂,一律不準層層硬性攤派,省委機關首先要帶頭壓下來。發(fā)展經濟,進行建設,為群眾辦好事,都要堅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的原則,充分考慮本地的條件和群眾的承受能力,把好事辦好。減負工作不能就負擔抓負擔,還必須切實保障農民的民主權利,既要教育農民自覺履行應盡的義務,又要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把農民群眾和基層干部的積極性引導好、保護好、發(fā)揮好。要加強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建立健全“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依法管理農民負擔,把減負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要努力發(fā)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提高農民群眾共同富裕的程度,增強集體經濟組織服務和興辦公益事業(yè)的實力,逐步從根本上解決農民負擔過重問題。
農民負擔能不能減下來,與干部作風關系甚大。要善于從群眾最關心的事情入手,改進工作,轉變作風,千方百計把群眾的事情辦好。如果我們對群眾的態(tài)度端正了,真正把老百姓看成是自己的衣食父母,時刻把群眾的冷暖掛在心上,懷著深厚的感情去幫助他們,就決不會去打群眾的主意,向農民亂“伸手”,更不會簡單粗暴。我們所做的工作是為老百姓服務,想問題、辦事情都應當以群眾答應不答應、贊成不贊成、滿意不滿意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一定要牢固樹立為群眾謀利益的思想,把對上級負責與對群眾負責統(tǒng)一起來,辦群眾滿意、放心的事情,做人民信任、擁護的干部。
轉變作風,要從領導干部、領導機關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具體事情做起,樹立良好形象。在這方面,各級都不要等,有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要大力倡導求實務實,把各項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各級領導同志,每年都應安排一定時間,到最窮的村里去,到最困難的企業(yè)去,了解群眾意愿,體察群眾疾苦,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轉變作風,對不同層次的干部應提出不同的具體要求。省紀委制定了一個《鄉(xiāng)(鎮(zhèn))黨員領導干部廉潔自律、轉變作風若干規(guī)定》,先試行,邊實踐,邊完善。
紀委要在加強干部作風建設中發(fā)揮積極作用。黨章規(guī)定紀委的任務之一是協助黨委加強黨風建設。抓黨風主要是加強干部作風建設。紀委要認真履行職能,堅持有破有立,既堅決剎住各種不良風氣,又大力發(fā)揚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弘揚正氣,剎風正紀,走注重建設的路子。一要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