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狀元出身的宰相為數(shù)不少,可狀元出身的實業(yè)家卻只有一位,那就是清朝末年南通籍狀元張謇。清朝二百多年,狀元共有114人,江蘇一省就出了49位,但其中下海經(jīng)商的,只有張謇一人。
商人經(jīng)商靠錢,官員謀私靠權(quán),狀元下??渴裁??張謇的“實業(yè)救國”之道為什么半途而廢?
楔 子
張謇的好運,從他41歲中狀元那年開始。
那一年,正值農(nóng)歷甲午(1894年)。這個中國歷史上非常倒霉的年份,以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慶典開局,以中日黃海海戰(zhàn)北洋艦隊慘敗收場。
冒 籍
新年剛過,朝廷特開恩科的消息傳到南通。接到這個信息后,張謇根本沒放在心上。老父張彭年卻雄心勃勃,比正當壯年的張謇還要激動,因為他很早就認準兒子可以奪魁天下。
那還是張謇剛?cè)雽W堂不久,有一天,老師見門外有人騎白馬走過,脫口而出:“人騎白馬門前過。”但一時想不起下聯(lián),便讓學生應(yīng)對。張謇的三哥張詧搶著說:“兒牽青牛堤上行?!睆堝莱烈鞯溃骸拔姨そ瘀椇I蟻怼!?/p>
老師一聽大喜過望,逢人便夸張謇是神童,志向遠大,將來肯定有出息。從那時起,張謇就成為家族的希望之星,被父兄寄予蟾宮折桂的重望。
清朝科考與現(xiàn)在高考最類似的一點就是考生資格審查,不過現(xiàn)在高考重視的是戶籍,到處查高考移民。而清朝重視的是家庭出身,如果三代以內(nèi)沒有讀書應(yīng)試的人,就會遭到公開的歧視?!叭叢蛔x書,一家賽過豬”,是之謂也。這樣的家庭,在當時稱為“冷籍”,家中子弟如果要參加科舉考試,經(jīng)常會受到地方學官和保人的多方刁難、勒索,稍稍應(yīng)付不當,就可能誤了考期。
不幸的是,張謇恰恰是出自這樣的冷籍家庭,15歲那年,張謇首次參加童試就面臨著這樣的境況。張彭年對兒子的才能滿懷信心,他不想兒子的成績因家庭出身而受到影響,因此,就想方設(shè)法避開這種困難。
這時,張謇的老師宋琳出了個冒籍赴考的主意。他多方活動,找到了如皋人張駒。經(jīng)過磋商,雙方商定,張謇冒充張駒的孫子張育才,在如皋參加縣試,如果縣試考中,張彭年必須付給張駒一定數(shù)額的酬金。作為中人,宋老師當然也有提成與酬金,人家這叫教書買賣兩不誤。
冒籍考試就是古代的高考移民,被揭發(fā)的后果同樣很嚴重,但為了兒子能順利考中,張彭年甘愿冒險。
童試分為“縣試”、“府試”及“院試”三個階段。張謇參加這年的如皋縣試,一考得中;隨后參加通州州試,成績卻不理想,名列百名之外。但同鄉(xiāng)中與張謇同年的孩子卻考中了第二名,因此,鄉(xiāng)里人都嘲笑張謇,說神童也不過如此。
最惱火的還是張謇的老師宋琳,他本想張謇順利考中秀才好名利雙收,不料小張州試成績就如此之差。惱羞成怒之余,他當眾嘲笑張謇說:“如果有1 000人應(yīng)試,取999名,不取的那一名一定是你!”
當眾受奚落,張謇淚流滿面。從這一天起,他在自己的臥室的窗戶、蚊帳頂上、床頭、案頭等處都寫上“九百九十九”五個字,警示自己要用功。這年10月,張謇在院試中考取第26名,順利獲得生員也就是秀才資格。
兒子考中秀才,張彭年也信守承諾,如約向如皋張家付款,張謇也以如皋生員的身份入如皋縣學讀書。孰料張駒是當?shù)氐臒o賴,他不僅要張謇父子再交學官所派的其他費銀150兩,還以其他借口讓張彭年再拿200兩白銀作為酬謝,不然就要向官府舉報。
與此同時,知道張謇冒考的人越來越多,許多人以類似的理由進行敲詐。如此下去怎么得了?張彭年就請宋琳出面疏通,讓張謇修改學籍,回家就讀。哪知宋琳也是局中人,利益攸關(guān),哪里肯去拆騙局。他斥責道:“歸籍等金榜題名之后申請不遲。現(xiàn)在申請,張謇的功名就要立即被革除,你們家出一個秀才容易嗎?”
自此,張謇一家成了待宰的羔羊,誰都想來訛一把。
有一次,如皋張氏誣告張謇,如皋縣衙便派人來捉。張謇得悉后連夜逃往朋友家躲避。出門不久,狂風暴雨就劈頭而來,一不小心,他掉進了爛泥深達3尺的護城河里,險遭滅頂之災(zāi)。張謇掙扎著爬出來,這時外雨內(nèi)汗,衣服已經(jīng)濕透,到朋友家的路不過3里路,他竟走了三四個時辰才到,一雙腳磨得血泡連連。
張謇一生堅忍不拔,耐力超人,這些性格品質(zhì)的底色都是從冒籍風波而來。正是這人生的第一碗苦酒,讓他在未來的人生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難,哪怕是斯文掃地,也依然能挺?。?/p>
為了徹底擺脫糾纏,張謇主動向?qū)W校申訴,要求革除自己的秀才,讓他到南通重考。海門書院的院長王崧畦和海門訓導趙菊泉看到張謇的才學,十分同情他,他們四處為張謇說情。后經(jīng)與知州孫云錦、江蘇學政彭九余等人的多方交涉,1873年,禮部終于同意讓張謇重填履歷,恢復原籍。
此時,張家因為張謇冒考的事情,負債達1 000多兩白銀,瀕臨破產(chǎn)。張氏昆仲原指望老四(張謇在家中排行老四)能金榜題名、光宗耀祖,不料卻是這樣一個結(jié)果,看來這不是什么有前途的投資項目,此時不撤更待何時?于是,兄長們正式提出了分家,幾番吵鬧,大部分債務(wù)落到了張謇身上。
功名重要,吃飯更重要。從此,為了養(yǎng)家糊口,張謇半工半讀,再也難以一心只讀圣賢書。這也許就是張謇后來屢試不第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