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一個國王為了顯示自己的威信,決定在自己生日那天讓全部子民同一時刻高呼:“陛下萬歲!”他把時間定在了正午時刻。子民們也十分期望這一刻的到來,因為他們馬上就能聽到最洪亮的歡呼了。
有一位智者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自己也呼喊的話,聽到別人聲音的效果將大打折扣。于是他決定在呼喊的時候保持沉默,只是靜靜地聽別人呼喊。他把這個發(fā)現(xiàn)告訴了自己最親密的人,想讓他也能享受到此種樂趣。結果,不到半天時間,這個消息傳遍了整個國家。正午時刻到了,大家翹首盼望著最大聲音的到來,但是等來的卻是比平時更安靜的沉默。
故事中的臣民是一個利益整體,只有他們共同呼喊才能發(fā)出最洪亮的聲音。但是很多人同時懷有了這樣的思想:“這么多的人不缺我一個啊,即使我不呼喊其他人的聲音仍然很大?!贝蠹?guī)е@樣的想法,最終導致一片沉默。這是一個具有諷刺性的結局。國王聽到了呼喊聲,但并不滿意,國王很可能因此處罰所有國民,這對于那些呼喊了的人是極其不公平的。他們呼喊了,但是他們還得承擔沒有呼喊人的罪過,這樣,將會影響到他們下次呼喊的積極性;而沒有呼喊者,他們的懲罰被呼喊者分擔以后變得輕了很多,他們會把這當成一種僥幸,甚至形成一種習慣。這樣,國王再想聽到世界上最洪亮的聲音就不可能了。
這在心理學上稱為“搭便車效應”,其危害是非常大的。在現(xiàn)代社會,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沒有誰能單槍匹馬成功,沒有他人的支持,個人實力再強,再努力也無法成功。我們知道,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如果更多地強調“合作規(guī)則”而忽視小組成員的個人需求,可能會使每個人都希望由別人承擔風險,自己坐享其成,這會抑制小組成員為小組的利益而努力的動力。此外,“搭便車”心理還會削弱整個合作小組的創(chuàng)新能力、凝聚力、積極性等。
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合作小組的規(guī)模較小,由于每個小組成員的努力對整個小組都有較大影響,其個人的努力與獎勵的不對稱性相對較小,會使“搭便車效應”明顯減弱。而且,縮小規(guī)模的另外一個作用就是社會惰化現(xiàn)象會削弱,能夠取得較高的合作效率和成果。
心理學啟示:
搭便車效應是指:在利益群體內,某個成員為了本利益集團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團內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則由這個人承擔。由于利益集團的利益是由組成集團的每個成員的需求和動機決定的,因此,每個利益集團成員只有聯(lián)手努力才能獲得共同利益。如果有人沒有為此而努力,而另外的人付出了努力,那么這就會抑制集團成員為本利益集團努力的動力;如果利益集團內每個成員都共同努力,則個人成本就會相當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