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淦的教誨,對傅斯年一生影響甚巨。傅斯年成年后曾對弟弟傅斯巖深情地說:“祖父生前所教我兄弟的,盡是忠孝節(jié)義,從未灌輸絲毫不潔不正的思想。我兄弟得有今日,都是祖父所賜?!保?]傅斯年一生堅持參政而不從政,為人常懷俠義之心,率直而有豪氣等人品與作風都深受其祖父影響。
對傅斯年影響較大的另一位親人是傅斯年的母親。傅斯年母親姓李,閨名叔音,聊城城西南郊賀家海人。李夫人出生于一個地主家庭,雖然識字不多,但卻接受了嚴格的家庭教育,賢孝識大體。傅斯年父親中年病逝,李夫人既要孝養(yǎng)高年公婆,又要撫育幼年雙子,家境日趨貧寒,可以說克勤克儉,備嘗艱辛。但李夫人頗有器識,一身承荷家庭重擔,百般籌劃,維持全家生活。由于傅旭安生前為人仁厚,待遇友朋學生以恩義相接,去世后,友朋學生對傅家頗為關(guān)心。他們共同湊集一部分錢,托傅旭安的兩個學生周祖瀾、范玉波二先生代存生息,維持傅氏家計。弟子們感念傅旭安生前恩德,每年春節(jié)前,相約派一人來聊城,給師母送來一些春節(jié)所需食物用品,并在聊城的商號里為傅斯年存一些銀兩以貼補來年家用。李夫人一家五口,沒有其他生活來源,單靠這些實不敷家用,盡管她精打細算,百般節(jié)省,生活仍日益窘迫,難以維持。有時萬不得已,她便從頹垣斷壁中拆一些磚瓦變賣,但這些都只能解決一時急需,不能作為長久的生活來源。整個家庭的經(jīng)濟狀況如江河日下,一日不如一日。到了后來,房屋破舊損壞,亦無力修補。據(jù)記載,每逢下雨,李夫人便抱著幼子,頭上撐著一把雨傘遮蓋,其家庭狀況可見一斑。即便如此,李夫人仍嚴格督促傅斯年兄弟二人讀書,一切費用無論如何困難自己也一力承擔,不使兄弟二人失學,并母兼父職,督責甚嚴,斯年兄弟如有過錯,立予責罰,形成了無上的權(quán)威,據(jù)傅斯年夫人俞大綵回憶:直到傅斯年成名以后,李夫人一旦發(fā)怒,傅斯年便長跪不起,李夫人息怒后,傅斯年才溫言勸說解釋。
[1] 李?;福骸堵櫹嫦劯邓鼓辍罚堵?lián)合周報》1990年12月24日。
[2] 傅樂成:《時代的追憶論文集》,(臺)時報文化出版事業(yè)有限公司1984年版,第121頁。
[3] 傅樂成:《時代的追憶論文集》,(臺)時報文化出版事業(yè)有限公司1984年版,第124頁。
李夫人娘家在鄉(xiāng)村,有時傅斯年隨母親到外祖母家小住,因而對農(nóng)村的生活有所體驗,對貧困農(nóng)民的生活有較詳細的了解。十幾年后,他撰寫了《山東底一部分的農(nóng)民狀況大略記》,就是他這個時期的觀察和了解之所得,也是他后來積極提倡社會革命、改造國民性、推行農(nóng)村改革、在農(nóng)村實施義務教育等思想的基礎。他在文中強調(diào):“我雖是山東人,過了兒童時代,即不常在山東住,而且東部各縣的情況我是茫然,我只對于濟南以西和北的地方曾親身觀察過….…所以我現(xiàn)在專記山東一部分的社會的一部分——農(nóng)民社會——所說是我直接得到的知識”[1]他在文章中對魯西一帶農(nóng)民的生活進行了詳細的記述,如他對農(nóng)民一天的生活記述說:一個農(nóng)夫在農(nóng)作時的一日生活如下:晨五時起來,整備好用畜和用具,趕緊吃了早飯(或不吃,待人送),趕到地上,工作到午;家里的人把午飯用罐子送去,就地吃了,再工作到四時,忙時乃至六七時;回家,吃晚飯,趁空磨面、碾米;八九時就寢;但夜間以須飼牲畜之故,起來三四次。在收獲時,有時須借月光在田中或場上勞動,必在地頭上睡覺,所以勞動的時間竟達二十余小時。若當恰恰成熟時,怕被人偷或天氣改變,便徹夜不眠。一個農(nóng)婦的一日生活如下:晨四五時起來,煮飯,飯后洗濯器具。午間又是如此一遍。晚餐時又是一遍。有小兒女的,自然要伺應他;不過除吃好奶時,都是用布束著,放在一旁,有時放在沙土布袋里。到四五歲時,就全不管了;七八歲時,便要幫大人工作了。農(nóng)婦管田地以外的一切農(nóng)家事務,除造自己的衣食之外,還有曬菜、磨面、喂豬等等職務。紡線、織粗布、繅絲、編帽辮,都是整日徹夜的工作。
[1] 歐陽哲生主編:《傅斯年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61頁(以后凡引用此書,只注頁碼,不再注明出版社和出版時間)。
農(nóng)民除春節(jié)能休息幾天外,一年到頭如此,一生如此,并且永遠維持自給自足的生活,“農(nóng)民的家庭就是他的一切生活品的制造場,如鞋、帽、染衣、彈棉、織、紡、編筐、制咸菜,甚至油醬酒醋都皆不取給于家外。所以農(nóng)民的生活時常一身兼?zhèn)滢r(nóng)工商行賈,是極不分工的生活”。[1]幾千年來,農(nóng)民的這種自給自足的個體經(jīng)濟養(yǎng)成了農(nóng)民的愚昧、保守,是造成社會進步緩慢的重要原因。因此,要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進步,就要通過教育,提高農(nóng)民的基本素質(zhì)。傅斯年幼年時對農(nóng)民生活的真切了解,成為他日后提倡社會改革,以縮小貧富差距,實行社會主義經(jīng)濟平等的思想淵源。
[1] 歐陽哲生主編:《傅斯年全集》第1卷,第36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