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內向的人被迫去參加她不感興趣的聚會時,她也許會覺得自己孤僻不合群。但對她自己而言,這樣的活動不能保證會有什么有意義的交流。實際上,她知道這樣的聚會只會讓她感覺更加孤單、更加疏遠。她的社交愛好可能只是待在家里、回味和朋友的一次談話、給那個朋友打電話、最終理解對她有意義的東西?;蛘咚部赡艹两谝晃凰矚g的作家所寫的文字之中,和一個素未謀面的人同呼吸共命運。在一個喜歡參加聚會的人看來,這個內向的人可能就顯得孤僻不合群,其實她只是在用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與別人交流。
因為內向者對內心世界更感興趣,她會“認真考慮”一個好朋友說的話,在回答之前需要時間反復思量,哪怕是一次很輕松的談話。對一個內向的人來說,對話的過程可以加深了解。如果我們認為每個人都擁有一個數(shù)量有限的人際空間,那么一個外向的人更像是一間旅館,能夠容納大量的川流不息的交流——注意我剛才說的是交流,而不是人流。外向者經(jīng)常能夠容納接待更多的人,但是因為他們在交往之中就完成了與人的各種交流,即便是一個關系密切的朋友也可根據(jù)需要隨時讓他入住或者退房。而一個內向的人可能會有同樣大小的建筑面積,但是每一次有意義的交流都被珍藏在豪華套房里,等待著進一步的交流。預訂就更有限了。
關于內向者的一個相關的假設是:我們都沒有社會交往能力。你有沒有看出什么模式?有關內向性格的假設通常把這種性格與某種不足或障礙聯(lián)系起來。所以讓我們來丟掉這種看法吧。正如外向的人中可能有的社交技巧很差勁一樣(想想那些吵嚷鬧騰、讓人生厭、熱衷于社交活動的人吧),內向的人也可能會在社交方面很機智聰明。內向的人經(jīng)常選擇一些“與人打交道的職業(yè)”作為一輩子的工作。很多次我都錯誤地假定友好爽直的社會領導者都是性格外向的人,但其實不然。內向的領導可能會為了重新加油充電而暫時收工,在工作之余享受一人獨處的時間,但是當他在扮演公共角色的時候就“遠遠離開了自己的內向世界”。地位較高的內向者放松下來時,喜歡讀讀書、在電視上看高爾夫球賽或者出去散步,這樣的傳聞軼事到處都是。
所以,你性格內向并不意味著你就反社會、不與人往來,或者在社會交際中笨拙無能。這意味著你更喜歡和很少的人進行廣泛的交流;意味著你在和人談話的時候對交流思想更感興趣,而不喜歡談論別人以及他們在做些什么。若談話中盡是些流言飛語,內向的人就可能變得目光呆滯、眉頭緊皺,搞不清為何這樣的對話竟然能讓有些人那么興奮。這不是因為內向的人在道德方面高人一籌——他只是不明白。我們先前已討論過,思想能讓內向的人精力充沛、激動興奮。只是談論他人、談論他們做些什么、他們認識些什么人,對內向的人來說都是噪音。他會試圖在這樣的談論中找些有意義的東西出來,這真不是件易事??!不久以后,他就會想辦法逃出這樣的談話。
但是當內向的人和一個朋友出去閑逛、分享彼此思想的時候,那他真是如魚得水了。這樣的對話是“心對心的”,而不是“口對口的”。外向的人也分享思想,但是思想對于交際來說只是次要的,而且是在聊天的過程中在他們之間逐漸展開,焦點只存在于外部。而對內向的人來說,焦點在內部,每個參加對話的人都把對方帶入自己的心里,在那里把事情搞明白。一次很好的談話會讓內向的人感覺彼此聯(lián)系更加密切,而且使得人性上更加豐富。
人際交往的進行是基于不同的層面,理解了這一點使內向的人得以重振聲威。外向的人理所當然地需要更多面對面的時間,因為那正是他們的交際得以進行的基礎。內向的人則需要更多的“間隔”時間——談話中言詞之間以及不同談話之間的間隔——因為交際是在內心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