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鳴 謝

家:中國人的居家文化 作者:(美)那仲良


鳴謝在此,我們真誠感謝以下的機構(gòu)和個人,對2000年1月至6月舉行的“古承今襲: 中國民間生活方式”展,以及2001年6月舉行的“家,家居,家庭——中國人的生活文化”研討會的大力支持:Wood-Rill基金會(Wood-Rill Foundation);富達基金會(Fidelity Foundation);新加坡的李氏基金會(Lee Foundation);溢達集團(Esquel Enterprises);WLS Spencer 基金會(WLS Spencer Foundation);瑞安集團(Shui On Group);安思遠(Robert Ellsworth);文物館館友會;國泰航空有限公司(Cathay Pacific Airways)?!肮懦薪褚u: 中國民間生活方式”展由亞洲協(xié)會(Asia Society)和華美協(xié)進社合辦,得到了羅啟妍(Kai-Yin Lo)女士的大力協(xié)助。

我們還要特別感謝Ruth & Bruce Dayton的 Wood-Rill Foundation與Jack & SuzyWadsworth的 WLS Spencer 基金會對本書出版與發(fā)行給予的大力支持。

真誠感謝華美協(xié)進社藝術(shù)館委員會主席John R. Curtis的領(lǐng)導(dǎo),同時也感謝其它委員的支持:畢嘉珍(Maggie Bickford),Claudia G. Brown,何慕文(Maxwell K.Hearn),巫鴻(Wu Hung),Annette Juliano,路思客(H. Christopher Luce),RobertD. Mowry,Marie-Hélène Weill。華美協(xié)進社美術(shù)館館長海蔚藍(Willow HaiChang),公共項目助理總監(jiān)胡斐蘭(France Pepper),副社長兼項目總監(jiān)賈楠(NancyJervis),以及時任社長惠特曼(Torrey Whitman),現(xiàn)任社長梅三樂(Jack Maisano), 在保證項目的順利進行方面給予的關(guān)鍵性支持與合作。

《家──中國人的居家文化》一書得益于眾多學(xué)者,研究機構(gòu),與個人的大力幫助。他們的鼓勵與經(jīng)濟上的支持,使這樣一部內(nèi)容豐富的作品能夠以適中的價格出版發(fā)行。盡管書中絕大多數(shù)的照片由作者自行拍攝,大多數(shù)插圖也是作者自行繪制的,但在此我們還是很感謝那些慷慨的授權(quán)者,感謝趙廣超(Chiu Kwong-chiu),何志清(Ivan Chi Ching Ho), 李玉祥(Li Yuxiang), 黃漢民(Huang Hanmin),Olivier Laude, Jerry Azevedo, 林會承(Lin Hui-cheng),Elizabeth J. Leppman。此外,我們還獲得了下列機構(gòu)的授權(quán):弗里爾美術(shù)館(Freer Gallery of Art);美國首都華盛頓史密森尼博物院賽克勒博物館(Arthur M. Sackler Gallery of the SmithsonianInstitution);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美術(shù)博物館(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明尼阿波利斯藝術(shù)博物館(Minneapolis Institute of Arts);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bei); 臺北中央研究院(Academia Sinica, Taibei);北京故宮博物院(Palace Museum, Beijing);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Museum of ChineseHistory); 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Asian Civilization Museum);加州大學(xué)伯克利分校東亞圖書館(East Asian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哈佛大學(xué)莫里森收藏品(Morrison Collection)。各位作者都曾得益于眾多的藝術(shù)館,私人收藏家,以及各類書籍所提供的大量圖片,這使得書中圖片的分量幾乎與文字不相上下。在此,一并表示誠摯的謝意。

特別感謝“空間習(xí)性: 亞洲建筑之形成與含義”(Spatial Habitus:Making andMeaning in Asia’s Architecture) 系列叢書的編委段義孚(Yi-Fu Tuan)。段義孚先生對該書草稿的仔細審閱使我們得以對書的整體安排進行重要調(diào)整。此外,兩位匿名同行審稿人也為每章,乃至全書,提供了大量的建議和意見。

夏威夷大學(xué)出版社總編Patricia Crosby給予了我們一貫的支持。她對亞洲建筑的濃厚興趣促使夏威夷大學(xué)出版社出版了多部亞洲題材的圖書。Patricia 尋求同中國出版商合作出版該書的愿望,終于使我們得以同新浪大江流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合作,并達成意向同時出版該書的中英文版本。李媛媛(Li Yuanyuan)和黃竽笙(HuangYusheng)在將該書由英文譯成中文的工作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我們希望該書能夠使中國讀者從全新的角度思考書中探討的這一重要而又復(fù)雜的課題。

我們還要特別感謝李大壯(David Lie)先生為羅啟妍女士的另一項目所提供的資金支持。感謝趙廣超先生一貫為我們提供富于啟發(fā)性的見解。感謝香港大學(xué)博物院的楊春棠(Yeung Chun-tong)和黃燕芳(Anita Wong)兩位,能夠欣然應(yīng)允協(xié)助我們查詢資料。感謝香港城市大學(xué)的兩位教授同我們分享其學(xué)術(shù)見解: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鄭培凱(Cheng Pei-kai)教授和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張隆溪(ZhangLongxi) 教授。感謝哈佛大學(xué)李歐梵(Leo Ou-fan Lee)教授對該項目的關(guān)注。感謝陸元鼎(Lu Yuanding)教授的鼓勵。感謝夏南悉(Nancy Steinhardt)慷慨地與我們分享她的具有建設(shè)性意義的建議。

感謝紐約州立大學(xué)Sojourner Truth 圖書館館際互借部的Corinne Nyquist 和Russell Howitt 。他們曾不斷地為我們查詢和提供“難得”的材料。感謝紐約州立大學(xué)New Paltz分校教學(xué)媒體服務(wù)系(Instructional Media Services Department)主任Emily Trapp,慷慨地為我們提供設(shè)備,并協(xié)助我們檢索浩如煙海的幻燈資料。

我們還應(yīng)感謝那些無名的工匠們,正是他們的智慧與技藝創(chuàng)造出了該書中的那些建筑。那些將家具式樣不斷翻新的木匠和從事建筑裝飾的工匠們,將許多類型的建筑幻化成充滿美感和內(nèi)涵的物體。還要感謝數(shù)量眾多的家庭,敞開他們的大門,為我們提供幫助,允許我們拍攝其日常生活照片。

“空間習(xí)性: 亞洲建筑之形成與含義”叢書的主編阮昕(Xing Ruan)和那仲良(Ronald G. Knapp),希望該書的隆重出版,能夠打開一扇重要的窗口,使我們看到社會文化,歷史和環(huán)境因素對超過世界總?cè)丝谝话氲娜嗣?,其本土建筑結(jié)構(gòu)和內(nèi)涵的影響,包括對建筑物、建筑物選址和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