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在中國遼闊的土地上有無數(shù)貌似古老的建筑,有些年代甚為久遠,但是流傳至今的宏偉古代建筑仍然相當稀少。對于那些主要用木頭和泥土等非耐久材料建造起來的民居和其他普通建筑而言,上面的說法確實如此,然而,有關(guān)中國住宅的構(gòu)成要素的“觀點”卻具有恒久性;宮殿、廟宇、城市等其他建筑類型也是如此。
這些觀點保存在古典文獻中,在考古挖掘中得到證實,通過陶器復制出來,刻在漢墓的磚塊上,在小說中有詳細的描述,體現(xiàn)在宋元明清的繪畫中。對于可能已經(jīng)消失了的古代建筑,這些文字、描述和模型不僅證明了它們的豐富性和多樣性,而且提供了墻體系統(tǒng)的細節(jié)、立面圖和平面圖、屋頂式樣和窗戶式樣,以及改善生活空間的裝飾性圖案。除此以外,它們還為中國過去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具有誘惑力的線索。對于一些觀察者來說,中國住宅具有一種明顯與歷史發(fā)展無關(guān)的特征:有一種明顯的連續(xù)性,甚至是永恒性。在形式和結(jié)構(gòu)方面,中國住宅與隨著時間推移不斷改進的歐美民居風格形成鮮明的對照(Tuan 1969,109)。然而,如果人們認為中國的建筑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fā)展,各地的建筑風格也比較類似,就連詳細的研究也沒有提供明確的證據(jù),那是不正確的(Steinhardt et al. 2002,3-4)。1盡管如此,直到最近,一些學者和專家在中國生活和工作過的地方真正看到的民居,與“被當作藝術(shù)品欣賞”的中國住宅形象有著驚人的差異,這一點確實讓人感到好奇。獨特的多層住宅和貌似堡壘的建筑尤其如此,從挖掘出來的古墓中我們可以得知,這類建筑已經(jīng)存在達兩千年之久,但其建筑形式大概在很久以前就神秘地消失了(圖 3.1)(圖略)。而且,直到二十世紀,我們才注意到從明朝(1368-1644),清朝(1644-1912),甚至元朝(1279-1368)遺留下來的成千上萬的住宅中的一部分,這些住宅散布在全國各個地方。只有極少數(shù)珍貴的民居才有歷史記載,幾乎沒有一所被宣布為古代民居遺址。因此,直到過去的二十五年間,我們才開始認識到民居類型的多樣性和獨特性。
圖3.1 a-d(圖略)
a-b(圖略) 廣東一座墓穴中出土的漢代陶制明器,形似堡壘,與今天福建省永定縣洪坑村的實物結(jié)構(gòu)相同。資料來源:(a)《穗港漢墓出土文物》1983,93;(b)那仲良攝于 2000年。
c-d (圖略)圖中的漢代明器四周有若干角樓,它與江西省龍南縣新友村的巨大堡壘有相似之處。
(c)(圖略)《穗港漢墓出土文物》1983年;
(d)(圖略)那仲良攝于1993年。
在最近幾十年中,研究者和一些不速之客不斷地去尋訪那些原來對外人來說遙不可及的地區(qū),他們畫圖、拍照、寫文章對民居進行介紹和評論。以前被認為已經(jīng)消失了的住宅類型在這些偏遠地區(qū)重新被發(fā)現(xiàn)。這個發(fā)現(xiàn)之旅,即對以前隱蔽的中國民居的搜尋,是這篇文章的中心,也是穿越時空對中國住宅的一些共同特征進行討論。由于二十世紀錯綜復雜的中國歷史,中國的民居史變得短暫而復雜,在二十一世紀開始之際,認識到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在二十世紀的前二十五年間,有關(guān)“中國民居”的看法和描述只出現(xiàn)在傳教士和探險家記述他們在中國城鄉(xiāng)旅行和生活的作品中,這些看法和描述零星分散,毫無條理但卻引人入勝。直到 1937年,中國的學者才開始對中國的普通民居進行著述,當時,一批杰出的、富于勇氣的政府職員、學術(shù)界和工業(yè)界人士從發(fā)達的中國東部和北部向落后的,群山環(huán)繞的中國西南地區(qū)的防御工事遷移?!皬谋本┑嚼ッ?[位于中國西南部的云南省 ],途經(jīng)一千五百英里的邊遠地區(qū),條件艱苦。當學者們在許多村莊留宿時,看到當?shù)鬲毺氐淖≌愋停顾麄儗χ袊≌慕ㄖr值有所認識。那些住宅獨具特色,它們與居住者生活方式上的關(guān)系以及在不同地區(qū)的變化一時之間展現(xiàn)在學者面前,引起了他們的濃厚興趣。 ”(Fairbank 1994,110)然而,在接下來的十五年間,只有少數(shù)內(nèi)容翔實的觀察資料和調(diào)查報告得以發(fā)表,而且直到五十年代末期,這些薄薄的書才引起了人們對偏遠地區(qū)那些奇特住宅的注意。
第一部作品是建筑史學家劉敦楨 1957年發(fā)表的《中國住宅概說》,同年張仲一等人發(fā)表了《徽州明代住宅》,這兩本書雖然內(nèi)容不算很多,但探討的話題十分重要。它們展現(xiàn)的文化景觀是此前不為人知的建筑類型,雖然激起了一些建筑行家的興趣,但在其他人的思想中幾乎沒有引起任何波瀾。劉敦楨的書以他和別人尋訪過的住宅為重點,這些住宅可以追溯到明朝,書中對從新石器時代到清朝的民居進行了簡要的評述;他主要描述民居的外觀和結(jié)構(gòu),沒有對民居歷史做詳細的介紹。書中介紹了非常簡陋的茅屋,雅致而莊重的住宅,而且,對于當時的讀者而言,還有幾種十分古怪的民居類型,諸如巨大的圓形堡壘和地下建筑,我們從透視圖,平面圖以及模糊不清的照片上可以看到它們(圖 3.2)(圖略)。為了了解這些民居的共同特征,劉敦楨把住宅按照布局和形狀歸為九類,使人們能夠瀏覽到曾被認為不復存在的中國建筑遺址?!痘罩菝鞔≌芳薪榻B了安徽省南部富商的住宅,其中許多住宅已經(jīng)有三百多年歷史了,卻從未被人注意到,更不用說作為重要的建筑被載入文獻或受到頌揚了。在這本書中,富商宅第(圖 3.3)(圖略)的簡潔優(yōu)雅與民居的簡樸形成鮮明對照。
圖3.2a-b(圖略)
a.(圖略)這張照片出自劉敦楨的書,是最早發(fā)表的一些獨特的建筑類型,這張黑白照片中的“小圓形土樓式住宅”位于福建省永定縣,照片來自于張步騫,朱鳴泉,胡占烈沒有發(fā)表的一篇研究報告,其中沒有提到他們何時訪問過這個村子。資料來源:劉敦楨《中國住宅概說》1957,124。
b.(圖略)我們把同一座房屋的老照片與1990年拍攝的彩色照片做比較,發(fā)現(xiàn)除了實心墻上多開了幾個洞外,并沒有多少變化。資料來源:那仲良攝于1990年。
該書附有很多原圖和照片,現(xiàn)在仍可作為有關(guān)這些豪宅的重要原始資料,令人遺憾的是,其中許多豪宅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已經(jīng)消失了。由于當時的國際大事和中國的政治形勢,以及這兩本書和其他幾本書在中國和海外的發(fā)行量有限,所以造成的影響并不大,因此,中國住宅類型的多樣性在很大程度上無人知曉。在西方,史金納(R.T.F. Skinner)對劉敦楨的書進行了評述,該評述言簡意賅,有先見之明,滿懷希望,他說:“在歐洲,幾乎所有主要的民用建筑類型都得到過研究,并且刊登在在無數(shù)精美的印刷物上。
圖3.3 在張仲一關(guān)于安徽明代富商住宅的書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多層住宅外表簡樸,四四方方,入口處設(shè)計精美,有復雜的木框架結(jié)構(gòu)。張仲一等人《徽州明代住宅》1957,59,6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