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3.30 (圖略)在過去半個世紀里,為了容納更多的家庭,北京四合院里修建了許多“臨時”建筑,使得庭院式房屋的狀況不斷惡化。
a. (圖略)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四合院內(nèi)部房屋面積為2440.5平方米。
b. (圖略)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四合院內(nèi)部房屋面積為3196.5平方米,增加了31%。
c. (圖略)1987年,四合院內(nèi)部房屋面積為3786.5平方米,比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增加了55%。到1987年,庭院已經(jīng)不復存在了。資料來源:吳良鏞“Rehabilitating the Old City of Beijing: A Projectin the Ju’er Hutong Neighbourhood”1999,59。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愛國衛(wèi)生運動中,人們把重點集中在改造中國農(nóng)村的整體環(huán)境衛(wèi)生上,因為中國農(nóng)村的生活條件被公認為是骯臟的,對健康有害的。人們開展了“五有八清潔”運動,作為防病和促進健康的一部分?!拔逵小敝傅氖敲考叶加袔⒔o公共廁所加蓋、蓋豬圈、蓋雞舍、給水井加蓋兒;“八清潔”集中在房子(屋里屋外)、庭院、小路、床單被褥、衣物、廚房和碗筷上。但是,由于收入差距以及人們對家庭衛(wèi)生的態(tài)度和期望值的差異,所以積極的、有成效的改變?nèi)允遣痪獾摹W詮亩兰o七十年代末起,中國開始進行改革,由于新建民居大量涌現(xiàn),人們對家庭衛(wèi)生更加重視。人們對貧困生活的不滿和對新的生活方式的了解使他們更重視廚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更重視廁所。人們在廁所中安裝了大窗戶、電燈和光滑的瓷磚,還改善了通風條件,因此曾經(jīng)昏暗的廁所變得明亮起來。對于長期游客和中國居民本身來說,中國的衛(wèi)生狀況已有了顯著的改善,但是在二十一世紀初來到中國的游客看來,中國的清潔程度和總體衛(wèi)生狀況仍然令人不滿。
圖3.31 (圖略)在北京南池子居住區(qū),當原先寬敞的庭院逐漸被廢磚和波紋板所侵占時,傳統(tǒng)的北京四合院已經(jīng)失去了原有的風貌,居民儲藏的雜物和生活必需品使曾經(jīng)莊重典雅的庭院式住宅更加惡化。資料來源:那仲良攝于2003年。
注解
在一千多年間,中國住宅隨地方環(huán)境狀況的不同而不斷變化,人們修建或擴大了規(guī)模宏偉的莊園和堂皇氣派的宅第,但是除了在經(jīng)濟全盛時期,民宅和村莊的變化相當緩慢。每代人都會或多或少留下些文化景觀——包括民居、橋、亭子和祠堂——這和他們從上一代那里繼承來的東西差別不大。緩慢的技術革新以及文化保守主義的傾向,無疑會對古老住宅形式的保存起一定作用。在近幾十年中,新型民宅在中國的城市、農(nóng)村和郊區(qū)不斷涌現(xiàn),這些民宅采用和傳統(tǒng)建筑差別很大的材料,這個話題將在接下來的幾章中得到進一步論述。
1.在那仲良1999年和2000年的著作中有涉及中國住宅的詳細參考書目。
2.莫爾斯的《日本住宅及其環(huán)境》于1885年出版,那仲良的《中國傳統(tǒng)農(nóng)村建筑》于1986年出版。莫爾斯還于1902年出版了《中國和中國民居一瞥》,但該書只提到了中國住宅豐富和華美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