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節(jié):改變社會風氣

仙魔演義1:風云變 作者:唐戈


第三章

西天,靈鷲山大雷音寺,一天瑞氣,萬道金光。

靈鷲山巔,巧峰排列,巨巖參差,花草松篁,紫芝香蕙,雙雙彩鳳,向日鳴瑞,對對青鸞,迎風飛舞。雷音古剎,沖天百丈起,聳漢凌空。

三千諸佛,五百羅漢,八大金剛,四菩薩,揭諦,比丘僧,尼端然坐于品蓮臺下。

如來佛祖道:"我觀四大部洲,眾生善惡,互不相容,貪淫樂禍,喜好征戰(zhàn)殺伐,總有凡夫俗子要做塵世的霸主,正所謂口舌兇場,是非惡海,卻不知宿命輪回,轉眼就是宮闕廢墟,陵墓獸窟。我今有三藏真經(jīng),可以勸人為善。"諸佛聽了如來佛祖的話,合掌皈依,都說:"善哉,善哉。"

如來佛祖又道:"只是我要主動送過去,叵耐眾生愚蠢,毀謗真言,不識我法門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我觀東方乃有千萬年的文明傳乘,可傳佛門真經(jīng)。怎么得一個有法力的,到那里公出一趟,尋找一個善男信士,教他苦歷千山,遠涉萬水,到我處求取真經(jīng),永傳東土,勸化眾生。你們誰肯去一趟呢?"

三千諸佛,五百羅漢,八大金剛,四菩薩,揭諦,比丘僧、尼聞言,都暗道:"哇,說了半天,卻原來要派人去邊疆公出。老大,拜托,不要玩得這么虛好不好?你要傳就傳,搞什么玄虛,苦歷千山,遠涉萬水,取經(jīng)人中途打了退堂鼓怎么辦?你這些話還是留著用來騙騙那些即將畢業(yè)的佛學院的學生們,讓他們掛職去邊疆鍛煉鍛煉,也能積點功德分,我們卻不在乎。"

諸佛就都高深莫測地笑著,都不言語。

如來佛祖見諸佛都不說話,有些著急了,很怕自己弄巧成拙,就笑著誘惑道:"此行如果成功,卻是個山大的福緣,海樣的善慶。"諸佛都故作謙虛地點著頭,紛紛表態(tài)說:"是啊,是啊,只是我是佛了,這般有著莫大功德的好事,我是不好意思與大家相爭的,有好事,就讓別的佛去吧。"

諸佛嘴上都說得很有內涵,很有水準,很有修養(yǎng),心里卻都暗道:"且,老大,別玩了,什么'山大的福緣,海樣的善慶',這趟差事沒啥油水可撈,分管取經(jīng)團的工作是費力費神不討好的事情,當我不知道?。课沂钦l呀,我是救世與愛心并重,智慧與素質的化身,改變社會風氣,風靡中老年婦女,影響塵世風俗習慣,提高人類文明內涵,儀態(tài)萬方,風度翩翩的佛啊。您動點腦子吧。"

觀世音菩薩見諸佛都不愿意做取經(jīng)團的分管領導,暗自里就有些得意,覺得自己還是很有智慧的,預料得絲毫不爽。

等到諸佛相互在尷尬地觀望時,觀世音菩薩就以一種悲壯的神情上前,向如來佛祖請領法旨。如來佛祖終于松了口氣,當即把組建取經(jīng)團的任務,交待給了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卻又禁不住在心里恨恨地罵道:"死猴子,你脫身的機會終于來了。"

孫悟空與楊戩全力搏殺的時候,觀世音菩薩也曾在心里這么恨恨地罵過:"死猴子,你倒有些神通,打敗我的徒弟,居然連榮膺天界第一戰(zhàn)神的楊二郎都打不過你,看我怎么收拾你!"觀世音菩薩本想拋出手中凈瓶,打那猴子,卻終究有些不忍,只是太上老君毫不識趣,為了搶功,拋出金剛琢,打倒了猴子,于是楊戩和"梅山六兄弟"一擁而上,擒獲了妖猴。

過了幾百年,觀世音菩薩仍然耿耿于懷這件事,痛恨太上老君的多事,也暗罵猴子的膿包,既然如此神通廣大,英雄了得,怎么就禁不住太上老君戴在手上的一個金剛琢呢?活該要受刀砍斧剁、槍刺劍刳、雷劈火燒的極刑。

站在南海普陀山紫竹林中的觀世音菩薩,想到這些往事之時,心酸之余,又忍不住咬著櫻桃似的嘴唇微笑起來:"那只猴子要知道我這么想,一定會眨著眼睛,頑皮地笑說'你名字里有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可要是做了誰的女朋友,卻是好野蠻啊。'或許這只該死的猴子還會說'你這么野蠻,俺老孫可服了你了,不敢要你做俺老孫的女友。'"

在旭日初升的時候,紫竹林中的晨霧輕紗似的飄逸流蕩,觀世音菩薩呼吸著清新的氣息,清清的,涼涼的,沁沁的,泠泠的,就能夠在薄霧縈身中感覺到自己的臉頰在微微發(fā)熱。

觀世音菩薩,居然會對一只擾亂天界秩序的猴子念念不忘,更令她羞赧的是,在組建取經(jīng)團的時候,故意到五行山下去,說是為取經(jīng)人收個徒弟,可關切之下,第一句話卻幾乎泄露了自己全部的心事,"姓孫的,你還認得我嗎?"那言外之意不就是"姓孫的,我可認得你,記著你呢",對那頭豬和姓沙的家伙就不曾這般客氣。

豬,因為在天界官居高位卻大搞性騷擾而被貶落凡塵,姓沙的家伙,則因為瀆職打碎了玻璃盞而被流放下界。觀世音菩薩在心里很瞧不起這兩個家伙,言語不是十分客氣。也不知道惠岸是否聽得出來。

那猴子倒也不是無情無義之輩,他說"唉,我在此度日如年,更沒有一個相知的朋友來看我一眼",字字泣血,語出真誠,相知的都不來看他,而來看他的觀世音菩薩,那又絕對是在相知以上的了。

這猴子,在倒天地之大霉之際,說話還這么討她喜歡,也不枉了猴子被擒捉后,慘受酷刑,逃出太上老君的丹爐,又被如來佛祖殄滅,拘壓于五行山下,觀世音菩薩曾有的痛惜、懊悔、自責、愛憐、思念了。

這一切終究就要過去了。望著紫竹林中輕紗似的晨霧,觀世音菩薩端祥地微笑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