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放養(yǎng)教育的核心理念(7)

放養(yǎng)的女孩上哈佛 作者:秋野玉茜


像個吉普賽女孩一樣四處流浪,傳遞愛也感受愛

2009年的暑假,丁麗晴和好朋友米勒到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興慶區(qū)第三小學(xué)擔(dān)任義工,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給孩子們講課。

第一天,她們請小朋友們用英文描述小伙伴的外貌特征,第二天則必須描述小伙伴的性格特性。她說,這樣的授課方式是一個循序漸進(jìn)的過程,先感性后理性。為了活躍學(xué)習(xí)氣氛,她選擇了一本《戴著帽子的貓》的童話書,分配孩子們扮演不同的角色,用情景表演的模式來講述書本內(nèi)容。后來,她們還將這次支教活動圖片做成展板,希望號召更多的義工去幫助這些孩子。

“其實做義工的過程,也是一個學(xué)習(xí)的過程?!倍←惽缯f。聽著孩子們瑯瑯的讀書聲,看到孩子們帶著紅暈的小臉兒上洋溢的笑容,麗晴感受到一種被需要、被愛和被接受的溫暖。人常說,施比受幸福。起初,麗晴以為是去給予愛的,沒想到被愛的卻是她自己。自此,她更充分體會到這句話的含義。

除了到非洲和中國寧夏做義工外,在加拿大居住的兩年多里,麗晴一直堅持每個周四和周六放學(xué)后到當(dāng)?shù)氐墓矆D書館教那里的智障兒童讀書。麗晴說,剛開始做這事兒時,如何教這些孩子念書,她會在心中定個計劃。但漸漸地她發(fā)現(xiàn),和這些特殊的孩子溝通最需要的不是書本知識,而是贊美和擁抱。她說:“當(dāng)我贊美或者擁抱他們時,孩子們的臉上都會漾起幸福和快樂的笑容。這比真正教會他們多少書本上的東西重要得多?!边@些孩子有的不會說,有的不會走,但他們能感受到她的愛。

因為父親工作的關(guān)系,丁麗晴奔波在十幾個國家之間。她結(jié)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體驗著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在接受文化差異的前提下,她找到一個平衡點,這個平衡點就是愛。因為她深切地感受到,愛存在于每個人的心里,不論生活在地球的南端還是北端,不論是白種人還是黑種人,有愛就有友善,就有感動。丁麗晴說:“我像個吉普賽女孩一樣四處流浪,傳遞愛也感受愛?!?/p>

丁爸爸的話——

我覺得每個孩子,尤其是被寵的孩子,都應(yīng)該找時間走進(jìn)貧苦的地方。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體味真正的感恩,也才能見到社會的另一面。知道自己過好日子有多么幸運(yùn),也才知道世上有多少可憐人需要關(guān)懷。

麗晴這輩子第一次來非洲,是陪她的老師到當(dāng)?shù)亟o孩子們講數(shù)學(xué)課。麗晴跟非洲的孩子們住在一起,生活條件很簡陋。白天麗晴給孩子們講課,到了晚上大家也可以在一起聊天,正是通過這樣愉快的溝通,加深了彼此之間的了解,增進(jìn)了感情,也產(chǎn)生了友誼。那個暑假下來,她曬成一個小黑炭。離開非洲山區(qū)的時候,還抱著孩子們哭。隔了一年,麗晴又去非洲大陸,繼續(xù)到貧困的山區(qū)支教。她已經(jīng)和當(dāng)?shù)氐暮⒆?、?dāng)?shù)氐拇迕癯蔀榱伺笥选?/p>

麗晴高中時,每年都堅持到學(xué)校附近的一個殘障兒童的育幼院,給孩子們講課、讀故事書。我知道,因為她學(xué)會了知福、惜福和感恩,所以她比同齡人更懂事、更成熟、更體諒、更寬容,而且她會因為行善助人而活得更積極、更快樂!

中國人現(xiàn)在壓力很大,孩子是這樣,成人更甚。誰不曾經(jīng)歷職業(yè)倦怠期,誰又不曾陷入生活的困局?職場本來就是利益關(guān)系綜合體,你不捍衛(wèi)自己的利益,沒有人會主動幫你捍衛(wèi)。不為人知的職場或生活困局,在打造出中國經(jīng)濟(jì)這列飛速向前的列車的同時,也讓越來越多的職場人深困其中。

25歲的上海姑娘潘潔病逝,很多人為此唏噓感慨,因為有很多共鳴——覺永遠(yuǎn)睡不夠、工作永遠(yuǎn)做不完、加班、饑飽不定。一時間“被工作狂”飽受熱議。值得玩味的是,調(diào)查顯示,七成職場人擔(dān)心自己過勞死;反之,又有八成職場人愿意用自由換高薪。

身體和生存,不在天秤的兩端,竟成了相互抵消的對立物。問問自己,在越轉(zhuǎn)越快的飛輪里,你愿意被動地跟隨甚至投入全部氣力,還是懂得適當(dāng)?shù)赝R煌?、允許自己偷一偷懶、聽取來自身體的聲音?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人生之路不再是一條按部就班的直線,你可以給自己設(shè)定“間隔年”。走出去,融入到全然不同的文化與民族中,幫助別人,也是幫助自己。

做義工并不是因為“有特殊的人群需要幫助”,恰恰相反,得到幫助的正是我們自己。你總是以為你是來施與“愛”的,但往往被愛得徹徹底底、穿透骨頭的卻是你自己。真正的感恩,是在自覺自愿中的欣賞和感謝,是感于內(nèi)而形于外的表達(dá),是用心體驗人與人之間的美好,而非基于虧欠基礎(chǔ)上的還債。

很多時候,中國式的報恩觀念僅停留在表面上。女兒你之所以要孝順我,是因為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還是你骨子里真切地感受到了我對你的愛?愛是人和人之間的連接,而且不以功利為目的。無論是孝道或是報恩,某種意義上,把人際的付出看成了一種債務(wù),即所謂的人情債,這貶損了愛。真正的愛是不求回報的,女兒我愛你,不是為了我需要你——你將來有一天侍奉我終老,我愛你僅僅是因為我愛你。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guān)系永遠(yuǎn)是不對等的?,F(xiàn)代社會,缺乏有效溝通的家庭很多。健康的家庭模式是孩子接受父母對自己的愛,并且將愛傳遞下去,好好地愛自己的子女。

我們常常說愛,其實愛中還包括被愛的能力。一個能接受愛的人,能夠用心感受他人的美好,自己帶著被愛的感受好好地生活下去,在有機(jī)會時表達(dá)自己的感恩,在有余力時去幫助自己能幫助的人——那才真是懂得感恩的有情人間。

放養(yǎng)教育精彩語錄

我覺得每個孩子,尤其是被寵的孩子,都應(yīng)該找時間走進(jìn)貧苦的地方。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體味真正的感恩,也才能見到社會的另一面。知道自己過好日子有多么幸運(yùn),也才知道世上有多少可憐人需要關(guān)懷。

做義工并不是因為“有特殊的人群需要幫助”,恰恰相反,得到幫助的正是我們自己。你總是以為你是來施與“愛”的,但往往被愛得徹徹底底、穿透骨頭的卻是你自己。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