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1949年后的梁漱溟》的增訂本。在整理、寫作此書過程中,翻選一篇篇散落在報章雜志和舊著中的稿件,不由得又一次勾起我對往事的記憶,再一次緬懷起我曾經多年為他們服務過的梁漱溟、趙樸初、費孝通、程思遠、孫起孟、雷潔瓊等老一輩愛國民主人士,我的心緒因此久久不能平靜。這里,我僅就梁漱溟先生一人多說幾句并非多余的話。
梁漱溟先生于1988年6月以95歲高齡辭世。我有幸在他生命的最后26年因工作關系與他結緣,長達20年每周在學習會上相處兩三次。得益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被“凍結”多年的梁漱溟先生的社會政治和學術生涯也得以“解凍”,我這個晚生的有心之人也以精心保存的百余本記錄本為基礎,敢為天下先,最早在報刊發(fā)表稱道梁漱溟先生的文章。如果從1980年11月發(fā)表在《北京晚報》的《一位剛直不阿的老人——梁漱溟先生訪問記》算起,迄今已有三十余年。我沒有準確統(tǒng)計,幾十年來散見于國內外報章雜志關于梁漱溟的文章,數以百篇計是一點也不夸張的。僅以專著而論,就有新舊版《梁漱溟問答錄》(舊版15萬字,1988年出版;新版27萬字,2004年出版)、《梁漱溟與毛澤東》(自1989年初版至本世紀初共4個版本),而最新的一本,即由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的《1949年后的梁漱溟》,曾印刷兩次。
坦率地說,舊版《梁漱溟問答錄》1988年出版的時候,在國內不但沒有第二本有關梁漱溟先生的書,就是由美國漢學家艾愷撰寫的《中國的最后一個儒家——梁漱溟》,在國內也沒有翻譯成中文出版。正因為《梁漱溟問答錄》的出版,而引發(fā)包括《人民日報》、《紅旗》雜志在內的數十家大小報刊發(fā)表評論拙作的文章,開始把有關梁漱溟先生的許多鮮為人知的人和事,逐漸公之于眾,廣為人知。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滾滾向前,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的十多年時間內,僅就國內而言,撰寫梁漱溟先生的專著,或評傳,或傳記,或儒學研究,或佛學探討,已有幾十種之多。這些著作我大體只是翻閱,有時還是經人推薦才知道的。總的說是件好事,從無人敢言,到眾說紛紜,各種著述均有自己的特點,也免不了有充數其中的。但就我而言,所有著作凡引用1949年后梁漱溟先生諸多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言論的,均注明出自汪某人的《梁漱溟問答錄》或其他著作。僅此一點也可說明,梁漱溟先生自1953年那場政治風波之后,許多言論均被“凍結”而不為人知,而筆者因工作之緣,又確是有心之人,才得以保存了梁漱溟先生歷時二十多年唯一政治舞臺即以人民政協大小會議上直言的閃亮發(fā)光且有史料價值的言論?,F在回想,我這個當年的記錄員,或尊稱為學習小組的秘書,還真的在1979年之后,為梁漱溟先生立傳做了許多有益于澄清若干重要史實的事情。
增訂本后記現在再回到這本《“反面教員”梁漱溟》上來。我要向讀者著重推介的是,這次新增的數篇文章中,第五篇是17000字的《梁漱溟1958年向黨交心》,所謂文如其人,梁漱溟先生一生堅守的“獨立思考,表里如一”風骨再一次得到印證。至于《梁漱溟與趙樸初》、《梁漱溟與馮友蘭》等數千字的短篇,則勾畫出老一輩愛國民主人士的友情、交往和糾葛,相信讀者看著也會有趣味的。特別是作為本書《代序》的費孝通先生的僅有1400字的《梁漱溟先生之所以成為思想家》短文,可以說字字千鈞,對梁漱溟先生的學術成就、思想品質和人格魅力作了高度評價。應當指出的是,費孝通先生的這番話是當著梁漱溟先生的面,面對來自全國和世界各地的千余位學者、教授、大學生和新聞界人士講的,說者和聽者都肅然起敬,筆者是現場目睹者之一。是的,梁漱溟和費孝通都是20世紀中國的文化名人,他們都是社會活動家,又是知名的學者。他們互相敬重,心心相通,是自然而然的。筆者有幸同他們二位多年相交相知,稱得上是忘年之交了。
寫到此,悲從心生。我真的深深地懷念他們,畢生忘不了他們的愛國情懷,忘不掉他們的崇高品德,忘不掉他們的尊貴人格……
汪東林
2011年7月31寫于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