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泰戈爾來華(1)

徐志摩:風往哪里吹 作者:敏君


泰戈爾的中文名字 “竺震旦”,得自梁啟超。

1924年5月8日,泰戈爾在他的訪華行程中迎來他六十四歲生日。北京各界為他舉行了隆重的生日慶賀會。慶賀會的其中一項,便是為泰戈爾獻贈中文名。之所以取名“竺震旦”,梁啟超這樣解釋:泰戈爾的英文名字Rabindranath翻譯為中文即“太陽”與“雷”,“震旦”二字由此而來。再循中國以往翻譯外國人名之例,泰戈爾的中文姓氏應以其國——印度,即“天竺”為姓,故定為“竺”。因此,泰爾戈的中文名,便定為“竺震旦”。泰戈爾許是對這個名字很滿意,高興之余受了啟發(fā),也給徐志摩起了個印度名字“素思瑪”——Soosima。

這次泰戈爾來華,雖是以梁啟超“講學社”的名義邀請,但實際上真正大力推進的人正是徐志摩。雖然,徐志摩對泰戈爾敬愛非常,到了后來,更是直呼泰翁“羅賓爹爹”,但有意思的是,他對泰戈爾的文學作品以及哲學體系似乎并不感冒。早在1912年,泰戈爾已經(jīng)憑借抒情詩集《吉檀迦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亞洲獲此殊榮第一人。這位詩哲的作品有世界級的影響力,但徐志摩從頭到尾都沒有對他的詩作投以足夠的關注,對他的哲學思想也從未明顯表達過自己的立場。不過,這些并沒有影響徐志摩對泰戈爾的崇拜。1923年9月10日,泰戈爾來華前,徐志摩在《小說月報》上發(fā)表了《泰戈爾來華》,他說:

“泰戈爾在世界文學中,究占如何位置,我們此時還不能定,他的詩是否可算獨立的貢獻,他的思想是否可以代表印族復興之潛流,他的哲學是否有獨到的境界——這些問題,我們沒有回答的能力。但有一事我們敢斷言肯定的。就是他不朽的人格。

他的詩歌,他的思想,他的一切,都有遭遺忘與失時之可能,但他一生熱奮的生涯所養(yǎng)成的人格,卻是我們不易磨翳的紀念。所以他這回來華,我個人最大的盼望,不在他更推廣他詩藝的影響,不在傳說他宗教的哲學的乃至于玄學的思想,而在他可愛的人格,給我們見得到他的青年,一個偉大深入的神感……”

不難看出,徐志摩對泰戈爾的推崇,完全源自他的人格——博愛,至誠,堅韌,追求和平與自由。這似乎也是徐志摩自己終生探求的生命境界。所以,泰戈爾在徐志摩眼中成了高山仰止的人物。他不惜用最華麗的辭藻來形容這位慈愛的老人:

“他是不可侵凌的,不可逾越的,他是自然界的一個神秘的現(xiàn)象。他是三春和暖的南風,驚醒樹枝上的新芽,增添處女頰上的紅暈。他是普照的陽光。

他是一派浩瀚的大水,來從不可追尋的淵源,在大地的懷抱中終古的流著,不息的流著,我們只是兩岸的居民,憑借這慈恩的天賦,灌溉我們的田稻,蘇解我們的消渴,洗凈我們的污垢。

他是喜馬拉雅積雪的山峰,一般的崇高,一般的純潔,一般的壯麗,一般的高傲,只有無限的青天枕藉他銀白的頭顱。……”徐志摩:《泰戈爾》。

雖然這幾行濃烈的文字讀起來難免發(fā)膩,但無疑表達了徐志摩對泰戈爾人格的崇敬。同時,對泰戈爾的作品與詩作的影響,徐志摩也承認“無法回答”。因此,他積極推動這位偉大的詩哲到中國來,不為“推廣他詩藝的影響,不在傳說他宗教的哲學的乃至于玄學的思想,而在他可愛的人格,給我們見得到他的青年,一個偉大深入的神感……”。讓泰戈爾人格的神輝,引導陷在動蕩年歲里的中國人,從“懷疑、猜忌、卑瑣的泥溷”中解脫。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