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巴黎獨享杯

老媽巴黎游學記 作者:孫慕潁


 

“我的巴黎游是個獨享杯”。什么意思?就是千萬別想組個什么團一起去,人愈多樂趣愈少,即使只有兩個人,也難逃因迷路而焦慮而抱怨而落得大吵一架的下場。況且“一個人”游學好處多多,好玩的還不只迷路呢!

傻媽“一個人”在巴黎的這段時間,在每天仔細品味巴黎的驚嘆連連中,一層又一層地卸下了她戴了數(shù)十年的不同的面具,的確像是歷經(jīng)了無數(shù)次的探險,而挖掘出來的寶藏竟然是一個“真正的自己”!傻媽終于明白了為什么以前陪在父母兒女身旁時,或親朋好友圍繞時,偶爾總會感覺到的,就像三十年代詩人馮至寫的那一絲絲細長的寂寞一樣:

我的寂寞是一條蛇,

靜靜地沒有言語,

它月影一般輕輕地,

從你那兒輕輕走過。

傻媽想到,每當聽年邁的父母絮絮叨叨地說著年輕往事時,每當父親講著講著會突然停下來,溫柔地望著母親說:“來,老太太來說說,你昨天晚上做了些什么好菜給我吃的???”每當至今八十多歲的母親,依然用無限崇拜的眼神,仰望著正述說著當年勇的父親時,傻媽都是那個陪在他們身旁,陪襯著他們的幸福的乖女兒;每當女兒們不但幫她過母親節(jié),還幫她過父親節(jié)時,傻媽則是那個陪在她們身旁,旁人眼中勇敢而堅強的單親媽媽;當大學時的摯友,退休前的老友,從“姊姊妹妹”的時代到了“婆婆媽媽”的年歲,如今依然能彼此無所不談時……這些時刻不都是快樂又幸福的嗎?這一股如蛇般的,靜靜地、輕輕地從心底蜿蜒而上的寂寞,到底是從何而來的?一個人的時候也能幸福與快樂嗎?一個人的時候自我的價值何在?傻媽這才明白原來這寂寞正是來自思念著一個躲藏在她內心深處的,另外一個自己也不太熟識的“真正的自己”呢!

原來對自己好一點,就不會怨別人太自私;對自己寬容一些,對別人也就不會太嚴厲;認清連自己都做不到的事,豈能強制要求別人?其實嚴以律己的人,很難寬以待人;原來“近憂”就是“遠慮”太多來的;原來我們遵從大多數(shù),不是因為它們更有道理,而是因為它們更有力量;原來是風俗習慣決定了什么是合宜、什么是正義;原來有勇氣面對真實的自我,才能不輕易向世俗價值妥協(xié)……

在“愛之都”的巴黎,隨處可見成雙成對的濃情蜜意,但一個人怡然自得獨處的身影也所在多有?;蛟S一個已經(jīng)找到真正自我的人,才能破除害怕“一個人”的魔咒吧!像皮耶老夫人一樣,即使高齡八十六,即使一個人獨住,而獨子卻選擇遠在羅馬尼亞的偏僻鄉(xiāng)下成家立業(yè),依然會興沖沖地自己一個人開著車去鄉(xiāng)間別墅度假;像特立獨行的凱薩琳老師一樣,拒收上課時會不斷查電子字典的日本學生,堅持太過勤奮的學生會影響全班的學習氣氛;像那些一個人捧書閱讀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樣,不論是公園里、地鐵內,沉靜一如雕像;像巴黎的俊男靚女一樣,一個人獨坐街頭露天咖啡座,觀賞著往來行人或擺足pose 供來往行人觀賞;像巴黎的鴿子一樣,一只只獨自高高地站在羅浮宮外偉大的雕像頭上拉屎拉尿。

大家都知道的海明威曾這么形容巴黎:“如果你夠幸運,年輕時曾經(jīng)待過巴黎,那么巴黎將永遠跟著你,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

用“獨享杯”這種法國人不屑一顧的快餐文化產(chǎn)品,來比喻一個人去巴黎游學才能品嘗到的快樂滋味,真有點兒對不起這“一席流動的饗宴”。重點當然在“獨”這個字,只有獨自一人時,才有足夠的空間,能依著自己內心深處真正的本質,來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只有在沒有需要你為他們著想的人在身邊時,才有機會完全地獨自選擇。一個人在完全陌生的時空中,更能夠認清自己的弱點與長處或特點和極限,即使屢屢嘗試錯誤,也還是品嘗到了自由的美味。與其留在原地空喊:“我這一輩子都在為別人而活,我這一輩子犧牲奉獻得夠了,從今天開始我要為自己活了!”勇敢的婆婆媽媽們不如試看看,一個人站出來快樂地為自己活,或者自信地活自己。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