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書評/向平庸的生活開炮

為了報仇看電影2:猛虎細嗅薔薇 作者:韓松落


向平庸的生活開炮

文/劉傳雷

韓松落這本《為了報仇看電影》讓我一下子想起一位朋友。1990年代中期,在我們那個精神生活匱乏的縣城(特別高中生圈子里),因家里有個叔叔外地帶回眾多我們聞所未聞的電影碟片,這位朋友的女友就像書中的提到的《立春》中的王彩玲那樣,是一個“最先文藝起來的”女生,后來,那女孩子轉(zhuǎn)而愛上一個轉(zhuǎn)校而來的男生,原因就是該男生跟她有的談,談什么呢?就是電影了。我那哥們痛苦異常,發(fā)誓“絕地反擊”,通過看電影實現(xiàn)完美復仇。后來,“復仇”沒成,倒是成就了學業(yè),成了電影學博士。

當然,這哥們的復仇只是荷爾蒙演繹的青春鬧劇,和韓松落的所說的“有時候,看電影,為的是報仇,向平庸的生活報仇”還有所不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電影切實改變了哥們的命運,他老爸原本準備讓成績糟糕的他繼承家里三個豬肉銷售點的其中一個。后來,他開玩笑說:如果有個《國產(chǎn)凌凌漆》中袁詠儀那樣的女友,他也愿意做個“豬肉王子”。

為了報仇看電影,卻看出一個電影學博士,本來狹隘的人生道路上突然涌現(xiàn)出光影斑駁的萬千景象,“人生的質(zhì)感”玩笑般地從豬肉攤邊的“肉感”變成文字的性感,這便是電影給予那位朋友的“完美世界”。

對于大部分人來講,在“淡呀淡呀淡出鳥來”的日子里,在放棄理想放棄真愛的生活環(huán)扣中,我們對著媒體中明亮的樣板生活刻意矯正著自己,正如韓松落所說“凡事一旦‘刻意’起來,立刻落入窠臼、‘非要這樣’和‘非不這樣’走的的都是一條路,遲早會碰在一起,兩種方式所付出的代價也完全一樣,就是喪失真實感受?!钡?,可悲而慶幸的是我們潛意識里渴望“脫節(jié)”,渴望突然出現(xiàn)一個讓人無措?yún)s又帶來些許興奮的“星期八”,也總要找些地方曬曬幾近發(fā)霉的情緒……于是,電影院成了周末的好去處,為了報仇看電影,報復那個平庸的生活。

一場電影一場夢,它帶著我們“飛越瘋?cè)嗽骸卑愕默F(xiàn)實生活。在它那里,我們頓首,我們淚奔,我們跟著美麗的女主人公、帥氣的男主人翁廝混,我們夢回青春年少,我們拿著磚頭狂掄;那里“彩霞滿天”,那里“暴雨將至”,還有“秋刀魚的味道”和讓人窒息的“第七封印”……

韓松落的這本書不是影評,是電影引發(fā)的邊際思考,卻將目光引向光影背后的本性。

初期,電影的誕生讓相關(guān)人士很是擔心,電影對外在事物的偏愛會誘使我們在閃變的熒幕前,忘卻了我們最崇高的精神要求。正如保羅·瓦萊里所說,電影使觀眾避開對人生真諦的思考。這種擔心在電影這里倒是稍好,只是后來的肥皂劇卻正如他們所擔心的那樣:人們都懶得思考,不同的是人們并沒有迷失在閃變的銀幕前而是沉迷在緩慢的劇情中。后來所有的事實證明,他們的擔心是多余的,我們偶爾也會像韓松落一樣思考電影,順便思考自己的生活。

電影,作為日常生活中不平凡景象的發(fā)現(xiàn)者,它所給予這個世界的是一種生活的N種可能性或者N種生活所指向的一種可能性,這種可能性也許是現(xiàn)實邏輯下硬邦邦的必然,也許是匪夷所思的偶然。所有的偶然和必然在都潛藏在你我的生活以及關(guān)于生活的種種記憶和憧憬之中,光影炸開了我們的生活,將本屬于生活的廢墟、華麗、污垢、隱秘、臆想、溫和、寬容……冠以“他人的生活”真切地呈現(xiàn)給我們。這是電影正向平庸的生活開炮,一枚枚光影炮彈打來,催淚彈也好,啞彈也罷,都留作后想。

著名的電影理論家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說自己始終難忘的一些景象:污水坑里的搖晃不定的世界——路旁有幾棵樹,前景中有一個水坑,映照出一些看不見的房屋的正面和一角天空。然后一陣微風攪動了映影,以天空為襯托的房子開始晃動起來。這是電影中的鏡頭,也是生活中景象。只是生活中,我們時常不夠敏感,總是視而不見。

生活中,頻頻跳閘的思維讓我們眼前一黑,好吧,讓黑暗繼續(xù),讓熒幕亮起,讓斑駁的光影映在你的臉上,讓臉上泛起微笑、憤怒和久違的淚光,讓電影向平庸的生活開炮……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