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的“Home”系列叢書(《設(shè)計私生活》、《回家真好》、《兩個人住》、《放大意大利》、《夢·想家》等等,簡體版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已經(jīng)成為不少人心中的經(jīng)典。張艾嘉曾經(jīng)用詩化的文字來評論這一系列的書:“我的家——客廳一定要簡單,東西要少,能有足夠空間去發(fā)呆。睡房要溫暖,才會有睡意。衣服不可攤一地,地上是屬于雜志和書。廁所要連接臥房,以便裸體行走。廚房要超大,容許我做菜時制造出一切的混亂。但是柜子和抽屜里的用具要整齊,干凈有秩序。嘿!我覺得你已經(jīng)開始了解我這個人了……”
真的,作為一個“波西米亞人”,歐陽書中的每一句話都能說到我的心坎里。坊間俗話道: 少不讀《水滸》,老不閱《三國》。我勸家長們要盡量把歐陽的書鎖在箱子里,或放在兒童夠不到的地方;也勸年輕人應(yīng)視歐陽的“Home”系列為《水滸》,讀完小心“中毒”!免得和我一樣,年紀輕輕,就下決心要步歐陽的后塵,放棄追求高床軟枕,而歆羨起將自己放逐的生活來。
歐陽在香港雖然有家,可是很少住,他的生活不知從何時起,開始了“布朗運動”。比之在家做“宅男”,他更喜歡去朋友家“串門”。他說:“應(yīng)該是有家可歸的我,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相信了四海為家的漂泊之美,開始了家在背包里的日常生活,早晚趕車趕船,偶爾因為誤點被迫睡在某機場某個只有門沒有窗的小房間,不知日夜。然而飛來飛去并不累,因為始終有種冀盼有個目的: 抵步著陸腳踏實地推門進去,面前是一眾精彩的朋友以及他們的厲害的家。離家出走為了走進別人家里,是可以給自己開的玩笑吧。太清楚自己會在自家舒適的家居環(huán)境里耽于逸樂慵懶,所以大膽‘解散’自己的家,去認識了解別家的面貌和可能?!?/p>
他說他喜歡過這種“鐘擺式”的生活。一般人喜歡定居,覺得這樣才有安全感;可是對他來說,只有在不斷遷移之中,他才能感覺出一份安穩(wěn)——原來,他的家是一座“移動的城堡”,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他的家。所以,他也從來不介意家的大小,“蝸居”對他來說,是完全無妨的。
歐陽今年也四十好幾了吧?可是看上去好年輕。他曾在接受《新京報》采訪時說:“人真的老了的話,心態(tài)會更偏向懷舊,也許會更想念住在城里面一家人的感覺。老實說我卻不怎么懷舊,也不戀家,可能我會越活越像小孩。”他說他自己是“積極進取型閑散退休人士”,他在香港《明報》開設(shè)的專欄名字叫“中年無休”。
歐陽強調(diào),一切都應(yīng)該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如果你不滿足于“蝸居”,那就應(yīng)該去工作,既不要“傍大款”,也不要“啃老”。
他和家人的關(guān)系很好,尤其不贊成“啃老”。在他看來,“啃老”會造成家庭矛盾,“本來可能是很和諧融洽的關(guān)系,可能因為‘啃老’而發(fā)生很多沖突”,而這樣的家庭沖突,到最后一定會演變成社會沖突。是你自己的事情,不應(yīng)該強迫家人來替你承擔。
歐陽在大學時代,租的第一套房子只有10平方米,入社會后買的第一套房子,也不過30平方米;現(xiàn)在,用了二三十年時間,才慢慢爭取到一套將近140平方米的房子——在香港絕對稱得上“豪宅”!他不是暴發(fā)戶,或許也并不算太有錢。他說,他“特意要住在郊外,才可以有比較大的房子,在城里根本不可能。而且因為是老房子,買的時候也碰上了地產(chǎn)的低潮期,總價才沒有那么可怕”。
起初,我想請一個社會學家或者時事評論員來講“蝸居”的問題,但是怕講得太沉悶,而且也容易流于陳詞濫調(diào)。某日不知何處來的靈感,突然想到不妨邀請搞家居設(shè)計的歐陽來談。一方面,他可以從設(shè)計的角度切入,談出一些新的對“蝸居”問題的觀點和看法;另一方面,歐陽本身也是個媒體人,過去做過主持人,常年開設(shè)專欄,真要他評論起來,應(yīng)該也能勝任。本來也就抱著這兩點初衷,誰知采訪結(jié)束后,收獲比原來想象的多得多。
采訪歐陽的過程,充滿了各種“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