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主持人跟電影明星不是一回事。電影里的明星,且不論他們大多天生麗質,在為他們編的故事里表現(xiàn)得智慧勇敢,單就物質材料而言,銀幕上,他(她)的形象高高在上,閃閃發(fā)光,簡直就是神像一尊,生生是被用來給人崇拜的。而且,電影明星所適應的胃口,一般說來越多越好。比如說瑪麗蓮·夢露,比如說馬龍·白蘭度,因此電影需要刻意地去挑選、塑造明星,以投合大眾之好。電視主持人則有所不同,他(她)就是一個有點兒個性的人,長得丑點兒、言談舉止不那么完美都沒關系,只要是個可以被隨意地接受的人就行。另外,電視不需要像電影那樣去包裝它的明星,因為它本身就是廣告,流水的播出使它的主持人天天被宣傳,觀眾看多了也就接受了。
從播音員到主持人,如同“學而優(yōu)則仕”、“演而優(yōu)則導”,在中國電視早些年是通途大道。而真正能與國際觀念接軌的是1993年以來從《東方時空》里出來的那些記者型主持人。幾度春秋之后,白巖松、崔永元等人讓我們不敢小覷。盡管還不能與美國的名主持人克朗凱特、華萊士、溫芙瑞等相提并論,但也足以匹配央視的整體水準了。接著是湖南衛(wèi)視,走的是一條藝人式主持人之路,李湘、何炅、汪涵,各有千秋,我看讓他們主持目前的“春晚”,那才叫合適。未來我看好的是近兩年內地出現(xiàn)的“平民主播”,其代表為江蘇臺城市頻道的光頭孟非,他主持的《南京零距離》最讓大嬸和孩子們喜歡--都該是看“春晚”的主力吧?
電視是主持人表現(xiàn)自己的 型臺,成熟的電視是主持人的電視,但是成熟的主持人并不一定就能做出讓觀眾看好的電視節(jié)目。中國電視主持人還需要放下你的架子,把自己變得“傻”一些,因為忙碌了一天的觀眾不愿意看到你比他(她)們單位的領導還聰明,不愿意繼續(xù)聽你的教誨包括字正腔圓。如果一定要推廣普通話,可以專門辦條頻道,或者讓中國教育臺去實現(xiàn)。
(原載《新京報》2005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