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難以相信:中國發(fā)現(xiàn)大量棄老遺跡》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值得我們深思:“時至今日,還沒有哪位考古學家能夠實證出漢民族孝文化的源頭。既然源頭無可考證,那我們就不能想當然地認為漢民族與生俱來就是在孝文化的浸潤之中。一定有一個節(jié)點,那之前是野蠻的、原始的、非倫理的,那之后才是父慈子孝……可那個節(jié)點在哪里呢?歷史從來就不是黑白分明的。也許那個節(jié)點僅僅是我一廂情愿的推測或想象而已。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在中國孝文化以絕對主流的江河之勢奔涌于歷史之中時,它的背后一定有我們所忽略的諸多細節(jié)和暗角,它們沉默地等待著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p>
孝的產(chǎn)生,當然是一個過程,并不會像今天召開一個什么會議,制定和宣布一條什么法律或者政策,然后照章執(zhí)行,便一切都妥了。盡管我們現(xiàn)在沒有更多的歷史資料相佐證,但不難想象,這樣的一個過程,依然會經(jīng)歷N多代人類歷史的抗爭、演變直至磨合,最后達到默契的。也不難想象,虞舜時期的孝文化的提倡直至發(fā)揚光大,正是這一歷史抗爭的重要產(chǎn)物。
顯然,在這一時期中,人,包括老人,都在覺悟。
面對死亡的威脅,老人也在垂死掙扎。
與其無可奈何地眼瞅著被自己親生和辛苦養(yǎng)大的兒子,送進棄老洞中坐以待斃,那么,為什么不把那個還沒有長成足夠強壯到送走自己的兒子,首先干掉?
我當然相信,瞽叟的做法,就代表了當時整個社會即將老去的那一代人,包括他們頭腦中根深蒂固的思想。只不過,也許由于歷史的局限性,也許出于知識的局限性,或許,干脆就是后腦還不夠發(fā)達,不會聰明地看到,大兒子死掉了,還會有小兒子長大的自然規(guī)律,或者,干脆就想不到那么多,干掉一個少一個,至少可以解決眼前的威脅啊。于是,縱火吧,或者,掘井吧……反正可以讓已經(jīng)逐漸年老的自己,盡量遠離危險。
道理其實非常簡單,糧食只有那么多。
那個時代的生產(chǎn)力,應該極為低下,人們必須努力勞作。然而即便如此,所產(chǎn)出的可以讓人存活的包括野菜在內(nèi)的所謂的“糧食”,說不定也僅僅只夠充饑,甚至,連充饑都不夠。而年老的人,除了消耗糧食之外,已無創(chuàng)造價值的所必須具有的勞作的能力。于是為了讓糧食被更少地消耗,也為了讓更多的可以產(chǎn)生勞動價值的具有勞作能力的人存活,那么,那些只吃飯又無法勞動的老人,就不得不成了殘酷而悲涼的犧牲品。
棄老洞應運而生。
但是,老人們就甘愿送死嗎?
我相信,老人們肯定哀求過,死乞白賴地哀求。
但是,在強大的生存壓力面前,悲涼的哀求與無奈的掙扎,顯然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于是,瞽叟的縱火與掘井行為也應運而生了。
在自己還沒有老去之前,首先采取行動吧。
于是,整個社會不停地上演著一出又一出哀求與抗爭,奸詐與生存的殘酷而又悲慘的故事。
此起彼伏,社會亂套。
那么,怎么辦?人,有別于動物的最大區(qū)別,除了獨立行走制造工具之外,還產(chǎn)生了智慧。孝,也就是在這個紛繁雜亂你死我活的爭斗中,脫穎而出。
所以,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瞽叟的縱火與掘井,似乎就不難理解了。
同理,瞽叟的小兒子象就是那個社會中貪婪與野心的代表。消滅掉大兒子,小兒子自會掌權……至少會逐漸掌權。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時社會中存在著一個簡單而且合理的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