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小山村名聲在外 盜墓賊雨夜現(xiàn)身
馬家燒鍋,過去的確也釀過酒,那是幾十年前的事情了。它的出名不是在“釀酒”上,而是在“古墓”上。這一天,一位身穿西服、系領帶,腳蹬皮鞋,年方三十出頭的年輕人出現(xiàn)在馬家燒鍋。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故事還要向前追溯。
馬家燒鍋的確很有名氣,在方圓幾百里,或者說上千里之外,知道馬家燒鍋的人那可真是數(shù)不勝數(shù),到哪兒去一提起馬家燒鍋,都知道這地方過去咋地咋地,現(xiàn)在又如何如何。
雖然這里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人口不多,經(jīng)濟算不上發(fā)達,也沒出現(xiàn)過名人大腕,更沒發(fā)生過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平凡、寧靜的村子,竟然名揚千里,備受世人矚目。
這是為什么呢?難道這個不起眼的地方還有什么秘密不成?
馬家燒鍋,過去的確也釀過酒,那是幾十年前的事情了。但是它的出名可不是在“釀酒”上,而是在“古墓”上。正是因為這里聚集著無數(shù)座古墓,才使得這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村莊受到了萬眾矚目。早在額倫科爾沁旗東罕山蘇木東山梁古墓被盜掘之前,在馬家燒鍋附近就發(fā)現(xiàn)了幾處有古墓的地方。其中,在距馬家燒鍋西北15公里處的風水溝“王墳”,最具典型,在民間有很高的知名度。因為這里流傳這樣一句話:“南有遼祖陵,北有大王墳”,意思是說在西南100多公里處的遼祖陵和風水溝的“王墳”具有同等價值,盡管“王墳”還沒有被確定是遼代哪一位顯赫貴族的墓葬,但是可以肯定,這座被當?shù)厝司炊h之的古墓絕對不是一般的古墓。這樣的說法當然不是空穴來風,因為遼祖陵與風水溝“王墳”遙相呼應,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極其相似。
說起遼祖陵,史書和現(xiàn)代版本的書中均有詳細記載,世人皆知。遼祖陵位于巴林左旗哈達英格鄉(xiāng)石房子村西北一處袋狀山谷中,這里山峰聳立,叢林茂密,泉水潺潺,《遼史》中所稱的“黎谷”、“液泉”指的就是這里,這里便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及皇后述律平的陵寢所在。
無獨有偶。說風水溝的“王墳”和遼祖陵相似,是因為兩處均有四周群山環(huán)抱,巔間豁口處均以石塊筑成高大壁壘的共同特點,同時,山谷的谷口處均有兩座巍然聳立的巖峰,如同巨龍昂首,東西對峙,形成一道自然山門,這便是出入峽谷的唯一通道。據(jù)傳,巔間豁口處均以石塊筑成高大壁壘的目的并不是阻擋外來入侵者,而是防止陵寢風水的外泄。
當然,風水溝的“王墳”和遼祖陵也有不同之處,遼祖陵東南公里處建有祖陵的奉陵邑祖州,而風水溝“王墳”卻沒有發(fā)現(xiàn)奉陵邑。在遼俗上,凡屬帝陵都建有負守護之責的奉陵邑。遼祖陵的祖州建在一處緩坡地帶上,現(xiàn)存的遺址城墻周長有1700多米,殘垣高3米,其底寬10米、頂寬2米。從如此規(guī)模的殘墻廢垣推斷,祖州應該是遼上京附近早期較大的城郭了。據(jù)史書記載,遼末時期,金兵攻破了祖州,縱兵焚燒掠搶,祖州城遭到了一場滅頂般的浩劫,幾乎被夷為平地。唯有城內西北角的大石屋,金兵撼不動、推不翻、砸不碎,只能嘆氣而退。
大石屋,就是現(xiàn)在人們所說的那座“石房子”。沒想到,幾百年后,這里附近的一個村莊竟然以“石房子”命名,倒也沾上了一些古氣。
有人也曾試圖尋找風水溝“王墳”的奉陵邑,但是找遍了風水溝大大小小的溝溝岔岔、山坡陡梁,卻連一塊磚頭瓦塊也沒找到,更不用說城郭遺跡了。
然而,有一處地方卻引起了馬家燒鍋一個人的關注,他推斷:風水溝與馬家燒鍋呈西北至東南走向,全長約15公里左右,如果從馬家燒鍋再向東南方向延伸,在不足1里地的地方,不正是有一處古遺址嗎?這個古遺址在幾十年前還是一片荒草地,幾處高包上瓦礫遍地,亂石成堆,雜草叢生,曾經(jīng)是野狼出沒的地方。后來,馬家燒鍋人口增多,耕地緊張,合作社那會兒把這里開墾成了良田,那些瓦礫石頭被人們用抬筐一筐一筐地倒在了地頭的壕溝里。多少年來,馬家燒鍋的多數(shù)人并沒有在意這個遺址存在與不存在的重要性,但是有一個人很在意,而且潛心研究了多年。
這個人就是二狗子。
二狗子猜疑:難道這就是風水溝“王墳”的奉陵邑?
二狗子是何許人也?
這里且不說二狗子的推斷是否準確,也不說二狗子在馬家燒鍋有何等的地位和才干。就馬家燒鍋的地理位置來說,的確值得關注。因為這里不僅有可與遼祖陵相媲美的風水溝“王墳”,而且還有正北方向公里處的北溝門古墓群、12公里左右的簸箕溝古墓群和東南不足1里地的無名古遺址,僅這些就足夠給馬家燒鍋“招風添亂”的了。
這樣受人矚目的地方,不招來盜墓賊那才怪了呢。
來馬家燒鍋盜墓的人中一般在白天都裝扮成商人,說買牛買馬,因為馬家燒鍋屬于半農(nóng)半牧地區(qū),牛羊馬算不上多,但也不少,常有人來買牛買馬也屬于正常。只有到了夜間,這些人才會變成真正的盜墓高手。
毛三,就是其中的一個。
……
那天夜里,一場傾盆大雨正在下著。
一道閃電劃過,小山村的輪廓一下子變得清晰可辨,剎那間又消失了。此時,風聲、雨聲、雷聲、流水聲交織在一起,黑色的樹影在猛烈的搖晃著……本來還有幾家窗戶還亮著燈光,突然一下子全滅了,突然的停電使小山村變得異??植榔饋?。
又是一道閃電劃過,緊接著是一聲炸雷。
在牛倌兒黃禿子家,停電后,黃禿子媳婦二鳳劃亮一根火柴,點燃一根坐在啤酒瓶子嘴兒上的蠟燭,頃刻間,黑洞洞的小屋有了光亮。
此時,黃禿子脫掉外衣,正鉆進被窩準備睡覺。
二鳳擔憂地說:“這么大的雨,會不會發(fā)大水?。俊?/p>
黃禿子肯定地說:“沒跑兒?!?/p>
二鳳把放在炕上的蠟燭挪到柜上,然后走到外屋閃開一點門縫,準備看看屋外的雨情。
突然又是一道閃電,嚇得她“媽呀”一聲。
屋里傳來黃禿子的聲音:“這雷一陣、雨一陣的,你開門嘎哈呀?”
二鳳驚慌失措地跑到屋里,斷斷續(xù)續(xù)地說:“我……我看見……我看見……”
黃禿子驚愕地爬起來問道:“你看見啥了?”
二鳳張大了嘴巴,半天才說出來話:“好像有個黑影,是人是鬼?”
黃禿子:“你快把門關上,別瞎說了,這么大的雨咋會有人呢?保準是看花眼了?!?/p>
二鳳把門插上,哆哆嗦嗦地跑進里屋。
這些日子,村里就傳言說“鬧鬼”,有人說在后山坡見到了“鬼火”,有人說聽見了“鬼叫”,還有人說村頭出現(xiàn)了披頭散發(fā)的“鬼影”。一想到這些,二鳳的魂都嚇跑了,難道她也看見了鬼影?
黃禿子為了安慰二鳳,說:“世界上哪有鬼啊,你就別嚇唬自己了。”
不過他對二鳳的發(fā)現(xiàn)也是半信半疑的,為什么“鬧鬼”的事在村里集中出現(xiàn)呢?弄得大人小孩兒一到天黑就不敢出門了。
黃禿子已是40歲出頭,本名黃國文,因為在20多歲的時候開始掉頭發(fā),很早就見了禿頂,在村里就落下了黃禿子這個外號,因為這個人老實本分,人們叫他啥名倒也不在意。他是村里的牛倌兒,各家各戶的牛由他集中放養(yǎng)著,每年也有2000多元的放牛收入,這在當時來說也是不小的數(shù)目了。二鳳一個人伺弄著3口人的十幾畝地,也算輕松。兒子黃軍19歲沒念完初中就不念書了,在家呆了半年就跟著同村的同齡人去沈陽打工了,先前說在建筑工地當小工,后來又說跟著別人搞裝潢去了。
黃禿子在人們的眼里倒是一個老實人,但是他有一個不好的毛病,就是喜歡貪圖小便宜,在這一點上也沒少吃虧,常言不是說“貪小便宜吃大虧”嗎?黃禿子也知道這個道理,但是自己就是改不了這個本性,一到關鍵時候就控制不住自己貪小便宜的言行舉止。
黃禿子媳婦二鳳屬于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人,一個人操持家務、伺弄莊稼,也算是里里外外一把手了。她有一個特點就是膽小怕事,經(jīng)常對自己沒有主見,對別人卻能出點主意。
就拿這天夜里看見那個神秘黑影來說,已經(jīng)把她嚇得像是丟了魂兒。
那這個毛三是怎么出現(xiàn)在馬家燒鍋的呢?
那是雨夜第二天,黃禿子照例到簸箕溝放牛。
黃禿子閉著一雙眼睛,依靠在一棵大樹下歇息。
突然,一聲:“大哥,放牛哪?”把黃禿子嚇得一激靈,他眨了眨眼睛,上下打量著眼前一位突然冒出來的年輕人。只見眼前的這個年輕人身穿西服、系領帶,腳蹬皮鞋,年方三十出頭的樣子,留著長長的頭發(fā),帶個墨鏡,一看就不像農(nóng)村人。
黃禿子輕聲問:“哪兒的?”
年輕人掏出一顆香煙,遞給黃禿子,回答說:“街里?!?/p>
黃禿子瞇縫著眼睛:“嘎哈呢?大老遠的來……”
年輕人坐下來,自我介紹說:“想買幾頭牛,都轉了好幾個村子了,沒遇上合適的,不過你們這疙瘩牛行太嘎哈了……太貴了?!?/p>
黃禿子一轉眼珠子,心里想到:這家伙若要真買牛,我可以從中當個說客,說不定從中還能得到幾個中介費,這個機會很難得呀!
這時候,黃禿子主動湊到年輕人的身邊,表現(xiàn)出一副心腸好的樣子,接著問:“兄弟,貴姓?
年輕人回答說:“免貴姓毛,嘿嘿,小名毛三?!?/p>
黃禿子用眼睛盯著毛三:“就看你到底是誠心不誠心買牛啊?”
這個毛三被問個愣怔,頓了頓:“大哥,你這話說的……我不誠心買牛,大老遠來干啥呀?大乳牛1500一頭,小牛犢子800一頭,太貴了。再降200還差不多?!?/p>
黃禿子搖了搖沒幾根頭發(fā)的腦袋:“你說的那個價格到哪也買不下來?!?/p>
毛三自己點燃一支香煙,吸了口:“如今做買賣,大哥你可能不懂啊,弄不好可要賠本的。我可是生意人,別看我年齡小,啥買賣都做過,倒騰過衣裳、賣過辣椒面,販過電子表,啥沒干過?哪沒去過?這輩子,就差沒挖掘古墓、倒騰文物啦……”
黃禿子一聽這話,立刻什么都明白了。
毛三這不是往挖古墓上引話題嗎?!
眼前這個毛三,果然是一位不速之客,什么買牛啊,你以為我牛倌兒是一個二百五?。可底勇犃四忝脑挾贾朗巧兑馑?,嘿嘿!什么“就差沒挖掘古墓、倒騰文物啦”,對于挖古墓是不是準備躍躍欲試了?
這時候,黃禿子瞥了一眼毛三,心想:昨天夜里二鳳說的黑影難道是這個毛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