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推移,早期的汽車變得越來越現(xiàn)代(有了四個輪子),人們也能買得起。很快,美國大多數(shù)家庭都至少擁有了一輛汽車。一旦得以比以前更方便快捷地遠距離旅行,我們就開始住得離市中心越來越遠。不過,汽車造就的社區(qū)模式并沒有把后來出現(xiàn)的諸如石油進口依賴、全球氣候變暖、嚴重交通擁堵之類問題考慮在內(nèi)。然而,即便對地球造成危害,并且讓我們的生活徒增壓力,我們還是繼續(xù)建造、遷入并生活在這些需要往返通勤的社區(qū)。
汽車當初是作為一種可以帶給我們自由的機器來營銷的,它讓我們行動更加快捷,從而可以為我們增加休閑時間。(關于這種說法,人們不是耳熟能詳嗎?)看看這里的“非預期后果法則”:汽車在城市的中心城區(qū)闖禍之后開溜,隨著城市郊區(qū)雨后春筍般地蓬勃發(fā)展,汽車無處不在,成了人們?nèi)粘I钪斜夭豢缮俚慕煌üぞ摺?/p>
啊,郊區(qū)!周圍住著像你一樣的人,他們的房子跟你的房子也很像,除了這樣的地方,你還能住哪里???你大概都不認識這些人,因為每天都是通過車庫進出,而你們的房子相距很遠,大家都太忙,根本不會停下來聊聊天,這真是莫大的諷刺。
因為汽車,我們有了艾森豪威爾政府于1956年發(fā)起建設的美國州際公路。因為有了公路,我們得以生活得離熟悉的人—父母、祖父母、鄉(xiāng)鄰玩伴、公司同事—更遙遠。
可別誤會我的意思,我跟你一樣喜愛汽車。不過,需要明確的是:汽車讓我們散居于距離高速公路和城市街道數(shù)英里遠的地方。朝九晚五的工作日,孩子上學放學的來回接送時間,還有在路上的交通擁堵,這些問題加在一起,造成了難以置信的生產(chǎn)力流失,而且也是重重壓力的主要來源。不妨這樣想想:每天僅僅為了上下班,我們平均就要花去52分鐘。一周就要在汽車上消耗4個多小時,這可是一個8小時工作日的半天啊。
當然,我們也在進步。隨著油價上漲,人們?nèi)找婢蚣毸?,因而公司、家、商店、學校和教堂構(gòu)成了聯(lián)系更加緊密的社區(qū)。很有意思的是,與20世紀六七十年代逃離市區(qū)的趨勢不同,人們現(xiàn)在搬回鬧市區(qū)的趨勢方興未艾。在家工作的人也增多了,至少他們有部分時間在家工作。但是,我們的現(xiàn)行體系是用了幾十年發(fā)展起來的,同樣也將需要幾十年去變革。
當然,我們永遠也不會完全擺脫汽車。不過,我們可以提出創(chuàng)新方案,減少汽車使用。譬如,為了停開校車,減少使用小汽車,意大利的萊科市就提出了一個聰明的辦法。他們組織安排了“步行公交”路線,并為此提供財政支持。這個想法是由當?shù)氐沫h(huán)保組織提議實施的,旨在鼓勵學生在成人的監(jiān)護下沿著規(guī)劃出來的線路步行上下學,因而無須父母開車接送。提出“步行公交”構(gòu)想,是為了抵制三種不利社會趨勢:交通擁堵、二氧化碳排放量過多、兒童肥胖,而每種趨勢起碼都可以部分地追溯到汽車這個源頭?!安叫泄弧边@個理念在意大利取得了成功,現(xiàn)在已經(jīng)傳播到法國、英國和美國的部分城市。人們怎樣才能齊心協(xié)力地解決技術(shù)進步無可避免地造成的問題,這是一個經(jīng)典實例。
從前,知識就是力量
泰勒提出“科學管理”這一方法,他不會認為這種創(chuàng)新對社會或個人有害。他說科學管理讓盡可能多的人們擁有好工作,并因此而功成名就。不過,泰勒當年應對的是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觀和世界,在那個時候,知識就是力量,而且獲取知識很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