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大戰(zhàn)期間,在必和的礦山不斷發(fā)生勞資沖突。到了1919年, 所謂“希金斯裁決”的有效期將滿, 工會開始鼓動要求更短的勞動時間和更高的工資。 此前, 必和公司于1917年在紐卡斯爾成立了一個“御用工會”——“鋼鐵工業(yè)雇員保護協(xié)會”(Iron and Steel Industry Employees’ Protective Association)。 公司以每天2先令額外工資的條件和“要么加入, 要么走人”的暗中威脅強迫工人們加入這個工會。 但是這種做法始終未被其他工人接受, 只得在1921年停止。 此時在布羅肯希爾, 礦上的木匠為要求更高工資而舉行罷工, 礦工們也乘機要求更好的衛(wèi)生和安全條件。 一位礦工后來這樣講:
“我們的人走在布羅肯希爾的大街上, 從臉色上就可以看出離死期不遠了。 他們的肺里滿是鉛塵,從肺炎發(fā)展到肺結核, 沒多久他們就死掉了。 人們常說布羅肯希爾的礦工最多也就能活40多歲?!?/em>
2006年對詹姆斯·哈迪有限公司(James Hardie Limited)[1]有關石棉吸入癥賠償問題的強烈抗議, 在很大程度上是1919-1920年必和礦工爭取更好衛(wèi)生和安全條件的斗爭的重演。 工人的斗爭激發(fā)了社會上反對必和的情緒。 像形跡可疑的墨爾本商人約翰·雷恩(John Wren)[2]這樣的機會主義者向工會捐款9,000英鎊, 以提高自己的聲譽。 墨爾本的《先驅報》(Herald)也在新聞版上展示生病和垂死的礦工的慘狀。 然而必和公司不為所動。
布羅肯希爾新的工會領導人威廉·“肖蒂”[3]·奧尼爾(William “Shorty” O’Neil), 在1917年年僅14歲時就跟著父親一起去過礦脈線。 身材矮小的肖蒂開始時在大礦山的地面上工作, 他的任務是扛著裝滿煤的煤油罐去發(fā)動蒸汽機。他的血液中流淌著工會精神, 很快他就升到了巴里爾嶺地區(qū)第二大工會——火車司機和司爐聯(lián)合協(xié)會(Federated Engine Drivers and Firemen’s Association)的領導層。 他從父親和叔父那里聽說過1892年的傳奇和1909年的斗爭故事, 但他還從未想到過自己會遭受18個月領不到工資的令人精神頹喪的屈辱。后來他在接受報紙采訪時說, 就是在這段時間, 他學到了這個道理:“不踢人, 就得挨踢。” 這句話成了他的名言。
有段時間, 肖蒂的父親米克(Mick)又拿出鞋匠的家什重操舊業(yè), 在手工業(yè)大廳外面修鞋補靴, 而肖蒂則負責擦皮鞋。這種屈辱深深刺痛了他的心靈, 盡管后來工會獲得了一場著名的勝利。 當必和公司最終投降的時候, 工會的所有要求都得到了滿足: 前所未有的每周35小時工作時間、中止夜班工作、停止在工人工作時進行爆破的危險做法, 以及實行由公司出資的醫(yī)療檢查和工人賠償制度。 然而根本還來不及慶祝, 1921年世界金屬價格暴跌又使大批工人失業(yè), 奧尼爾父子再次淪落到靠工會救濟度日的窘境。
[1] 在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ASX)上市的建材公司, 是澳大利亞開采石棉和生產石棉制品的主要公司之一。 ——譯者注
[2] John Wren (1871-1953)是靠經營賭博業(yè)起家的墨爾本商人, 在20世紀20-40年代在墨爾本體育娛樂界及政界有相當影響。 ——譯者注
[3] 意為“矮子”。 ——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