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普雷斯科特是1958年跟隨洛頓去紐卡斯爾的,此時任必和的運輸子公司的總經(jīng)理。 他說:“布賴恩·洛頓曾是伊恩·麥克倫南的得力助手。 當然他要年輕得多, 但他被認為是一位出色的冶金學家和工程師。 在80年代和其后一段時間, 布賴恩是公司發(fā)展的真正推動力量?!?/p>
洛頓和他的董事長迅速采取行動來化解霍姆斯·阿·科特的新要約。必和宣布進行5股送1股的派股, 并且投入大筆金錢在全國進行廣告宣傳。確實有不少值得炫耀的東西: 巴斯海峽項目的盈利數(shù)以億計, 在澳大利亞西北海岸外的帝汶海(Timor Sea)上新發(fā)現(xiàn)的賈比盧(Jabiru)油田勘探成果驚人, 而對猶他國際公司的戲劇性收購(詳見下一章), 把昆士蘭中部一批最優(yōu)質(zhì)的煤礦收入必和囊中。
洛頓和麥克倫南還聘請麥格理銀行(Macquarie Bank)的執(zhí)行董事格雷姆·塞繆爾(Graeme Samuel)[1]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副總裁查爾斯·泰特(Charles Tait)來打退這次攻擊。塞繆爾說:“噢天哪,有18個月時間, 我差不多每天都在必和總部的高管樓層被稱為‘地堡’(The Bunker)的房間里, 協(xié)助處理有關(guān)霍姆斯·阿·科特收購的各種事情。 觸發(fā)整個過程的催化劑是: 一直為必和公司服務的股票經(jīng)紀公司波特斯(Potters Partners)決定作貝爾資源的經(jīng)紀公司, 幫助其收購必和公司的股票。 這使必和的人大吃一驚, 因為他們感到波特斯見風使舵把賭注改押到對方身上了。必和把我們請來, 為持續(xù)很多個月的整個過程提供建議和幫助?!?/p>
塞繆爾說德里克·索爾有關(guān)“澳洲巨人”這一稱號的公關(guān)活動造成了一些問題:“那個稱號并不好,因為它強調(diào)的是‘巨人’而不是‘澳洲’?!?“巨大”并不一定是好事。 “另外, 我們當時正處在一個企業(yè)家精神高漲的年代, 那些搞并購的商人被視為股票市場上的大英雄。如果你不是他們之中的一員, 人家就會認為你停滯、笨重、保守, 適合被兼并, 而且也應該被兼并?!?/p>
但是他說最大的挑戰(zhàn)還是允許進行部分兼并的公司法。 在收到收購要約后,較大的機構(gòu)投資者會把大部分股票賣掉以保證獲得兼并溢價, 而小股東則會堅持不賣。 但是一旦收購完成, 兼并溢價消失后, 機構(gòu)投資者會以較低的價格重新買進公司的股票。塞繆爾回憶說, 有些機構(gòu)投資者居然向麥格理銀行發(fā)出“無理的威脅”, 要求該銀行“靠邊站”, 使兼并能夠成功。 他說:“某家機構(gòu)的行為非常非常惡劣, 那是一家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它的行為真的非常惡劣?!盵2]
塞繆爾還身處文化沖突之中。 霍姆斯·阿·科特基本上是單槍匹馬,而必和公司則有一套“機構(gòu)治理”體系, 使它難以采用靈活機動的戰(zhàn)術(shù)。 塞繆爾說:“我們與必和的高層管理人員花了幾個星期時間來分析誰是與羅伯特·霍姆斯·阿·科特接觸的最佳人選。我覺得最好的方法就是拿起電話給他打過去, 可是不行, 我們得研究誰是最佳人選。”
[1] 2008年, 塞繆爾擔任澳大利亞競爭和消費者委員會(Australian Competition and Consumer Commission)主席, 該委員會是決定必和必拓能否兼并力拓的監(jiān)管機構(gòu)之一。 ——原注
[2] 塞繆爾提供了該公司的名稱, 但要求不得披露。 ——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