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紐約怪才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的《引爆流行》(《The Tipping Point》),其中介紹了“弱鏈接”的理論:最親近的朋友可能生活圈子和你差不多,你們的生活幾乎完全重合。而那些久不見面的人,他們可能掌握了很多你并不了解的情況。只有這些“微弱關系”的存在,信息才能在不同的圈子中流傳。
正如《莊子·山木》中寫道: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弱鏈接”揭示了對人具有功利(實用)關系的,不是最親密朋友,而是“弱鏈接”的朋友。
為什么微弱關系比親密關系還能起更大的作用,并能幫助自己找到工作甚至伴侶呢?
首先,談一談社交成本。
人與人的社交,需要付出時間、精力以及智慧,這都是成本,可是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這又會衍生了機會成本。縱然是社交女皇或者達人,也不可能與所有有價值的人交往。
我通常會把我的交際網(wǎng)絡看成一個不同層的圓。最外部的是不太熟的朋友,然后是已半熟的朋友,核心層的朋友也就5個左右。因為就算精力再充沛,如果每個朋友都是親密朋友,每天電話聯(lián)系見面,那將會讓我不堪重負,我可能什么都做不了。所以,我們必須計算社交成本。
INSEAD組織行為學副教授馬丁·加奎羅(Martin Gargiulo)說:“我喜歡把社交網(wǎng)絡比做銅線或電線。線越粗,輸電量就越大。同樣的,在網(wǎng)絡中你奉獻的越多,在你有需要時,向你伸出援手的人也就越多?!?/p>
加奎羅警告,正如粗電線比細電線貴卻不一定好用一樣,大型社交網(wǎng)不一定就是最佳的社交網(wǎng)。維持太大的社交網(wǎng)絡往往耗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在顧此失彼的時候可能反而失去最得力的朋友。
我非常贊同加奎羅的“核心社交網(wǎng)”理念,人們在社交網(wǎng)絡中“提煉”出一個核心社交網(wǎng),人數(shù)介于20到30人之間,甚至可以小至15到20人,這取決于個人的社交能力。雖然核心社交網(wǎng)中的成員在不同時期可能有所輪換,與某些人的關系有時可以強點,有時則可以弱些,但每個人都應擁有這樣一個核心社交網(wǎng)并用心去經(jīng)營。
其次,社交本身有局限,符合150法則。
有人說,社交網(wǎng)絡是一項資產(chǎn),對個人的幫助很大,但它也可能是一種負擔。這就好像愛一樣,適當?shù)膼酆苊篮茫林氐膼垡彩秦摀?/p>
這里不得不提“150法則”(Rule of 150):從歐洲發(fā)源的“赫特兄弟會”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農(nóng)民自發(fā)組織,這些組織在維持民風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有趣的是,他們有一個不成文的嚴格規(guī)定,每當聚居人數(shù)超過150人的規(guī)模,他們就把它變成兩個,再各自發(fā)展。“把人群控制在150人以下似乎是管理人群的一個最佳和最有效的方式。”
150成為我們普遍公認的“我們可以與之保持社交關系的人數(shù)的最大值?!睙o論你曾經(jīng)認識多少人,或者通過一種社會性網(wǎng)絡服務與多少人建立了弱鏈接,那些強鏈接仍然在此時此刻符合“150法則”。中國移動的“動感地帶”Sim卡只能保存150個手機號,微軟推出的聊天工具“MSN”只能是一個MSN對應150個聯(lián)系人。
當然,現(xiàn)實中,和我們保持強鏈接,即親密關系的,都不會超過150人,尤其是宅男宅女當?shù)赖纳鐣?,保持強鏈接的?0人就不錯了。更多的人都存在于我們的弱鏈接里。
然后,親密關系只是信息再循環(huán)。
加奎羅說:“如果你社交圈子里的人都是屬于你那個階層的人,這就形成了專家所稱的,密集網(wǎng)絡。你可能以為自己對整個機構內(nèi)的事務已了如指掌,但實際上你們的交流只是信息再循環(huán)。但總有一天,你會驚覺原以為被每個人接受并認可的觀點實際上只適用于你自己以及圈子中的人?!?/p>
這點不難理解,因為和我們有著親密關系的人,通常都是同事、同學以及鄰居,和我們有著太多類似的經(jīng)歷,所以其圈子也相差無幾,了解的信息也是相差無幾的,而且再循環(huán)后驚喜并不大。
于是,弱鏈接才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來看看微弱關系的威力吧。
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爾1974年發(fā)表了一篇研究論文《找到一份工作》,其中他采訪了幾百名職業(yè)工作者和技術工作者,記錄了他們的就業(yè)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有56%的被調(diào)查者是通過個人關系介紹找到工作的,其他20%是通過自己申請求職找到工作的,約18.8%的被調(diào)查者是通過獵頭公司等渠道找到工作的。
我們經(jīng)常說三個字“人托人”,這就是“朋友的朋友的朋友”,這些疏遠的關系,才會存在著驚喜,正因為我們不熟悉,才會埋藏著金礦。
格羽幸福新知:
通過個人關系找到工作絲毫不讓人意外,而意外的是這些人利用的個人關系大多數(shù)都是非常疏遠的“微弱關系”,真正依靠父母、最好的朋友等“強關系”找到工作的人比例很少。
當然,人托人找老公的大有人在。
我認識一個女孩,當時她著急結婚,著急到每天早晨在衛(wèi)生間里覺得天要快塌下來。眼看就要30歲了,可男朋友影子都沒看見。后來她稍微留心了,聽到自己的同事說她的姑姑在華為任財務工作,說華為很多單身男生,不僅名校畢業(yè),而且還很會賺錢。于是,這個女孩就記上心來了。她開始對她的同事非常好,然后她的同事也很喜歡她。她說起自己的煩惱,然后隱約中透露出自己想要找個大公司的職員。同事心領神會,馬上托自己的姑姑幫她物色。結果是,她果然成功把自己嫁掉了,而且兩人一起玩游戲看電影,一副幸福樣兒。開始勸周圍的單身貴族們趕緊結婚,一個勁兒說結婚挺好的。當然她的幸福,離不開“弱鏈接”,就是同事的姑姑,一個當時只是聽說過的人,結果成全了她的大好姻緣。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人人都可以是中介,不管職業(yè)中介還是婚姻中介。
也許,你和他,就隔著一個人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