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不是五世達賴的轉(zhuǎn)世靈童”,說得那么響亮,仿佛已是罪證確鑿,不容狡辯。這個奏章令康熙皇帝有所動搖,當(dāng)年第巴桑結(jié)嘉措對五世達賴之死匿不發(fā)喪整整十五年,之后是因為康熙察覺,他才尋回轉(zhuǎn)世靈童,舉行了坐床典禮。如今拉藏汗的奏本不得不令康熙懷疑倉央嘉措的真實身份。難道桑結(jié)嘉措真的膽大妄為,隱瞞了轉(zhuǎn)世靈童的真相?在民間找來一個莫名的少年,充當(dāng)了活佛?
在真相不曾弄明白之前,睿智的康熙并沒有聽信拉藏汗的片面之詞,他派了使者前往西藏查訪這位年輕活佛的真假。當(dāng)使者看到氣宇不凡、聰慧過人的倉央嘉措時,疑惑似乎有所更改。使者上書回報了康熙:“此喇嘛不知是否是五世達賴化身,但確有圓滿圣體之法相?!辈⒏缴狭鱾髟诶_城的這位活佛的情詩,那么美好的詩句,動人心魄,是毒,也是藥。難道他真的是五世達賴的轉(zhuǎn)世靈童?難道他的浪子行為只是因為佛動了凡心?可是佛可以動凡心嗎?
倉央嘉措,這個違反清規(guī)的活佛,本該接受戒律的懲罰??蔀槭裁此那樵?,這樣的暖人心意,那不是晦澀難解的經(jīng)文,不是乏味虛無的道章,而是用生命和激情演繹的感動,是來自靈魂的召喚。開始有柔弱的心為之動容,他犯下錯,似乎并不是那么罪無可恕?;蛟S每個人心底都蕩漾著柔情,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刻骨銘心的人,或許倉央嘉措的劫數(shù)也是世人的劫數(shù)。
只是錯終究還是錯,每一個犯過錯的人,都要為自己的錯誤承擔(dān)后果。盡管康熙沒有立即對倉央嘉措作出懲罰,但是第巴桑結(jié)嘉措?yún)s不敢再容許他的任性妄為。而布達拉宮仿佛已經(jīng)鎖不住他那顆為情放浪的心,桑結(jié)嘉措往日對他松懈的管束,導(dǎo)致了倉央嘉措的叛逆與日俱增。這匹被放縱的野馬,脫韁而去,如今該如何將他收服?
無奈之際,桑結(jié)嘉措只好求助五世班禪羅桑益西,他希望倉央嘉措會聽從班禪的規(guī)勸,將他從滔滔情海里拯救出來。等到醒轉(zhuǎn)后的那一天,也許倉央嘉措會發(fā)覺,世界真的可以煥然一新。事實上,桑結(jié)嘉措比任何人都明白這個孩子有多么的倔強,又是怎樣的多情。但桑結(jié)嘉措已經(jīng)別無他法,拉藏汗豈會對他們善罷甘休?
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是歷代班禪喇嘛的駐錫之地。五世班禪羅桑益西對倉央嘉措驚世駭俗的做法亦有所聽聞,他要將其規(guī)勸,為倉央嘉措授比丘戒。他不希望看到這位年輕的活佛,為情斷送前程,走向深不可測的泥潭。活佛的迷亂,將會令整個黃教風(fēng)云變幻,那時候,面對滄浪滾滾的局勢,誰還能力挽狂瀾?
1702年,二十歲的倉央嘉措,在日喀則游蕩。扎什倫布寺在陽光下閃耀璀璨的光芒,它直指藍天,似乎提前知曉天機,迷離的光影,照見了倉央嘉措內(nèi)心起伏的波瀾。而他的面容平靜淡定,仿佛來此受戒的是一位與他漠不相關(guān)的僧人。跟隨在他身邊的上師見他異樣的神情卻心生不安,因為他們不知道這位年輕的活佛,到底在想些什么。他的沉默,猶如西邊緩緩下沉的落日,帶著一種遺世的孤獨和寂寥的決絕。
今夜的我,開始為一個叫倉央嘉措的名字不安。讀過他的情詩,我已明白,他此生再也不能脫離情海,盡管他的魂靈很努力地向佛靠近。我曾許過諾言,此生只做凡俗中的女子,來世再聽佛訴說禪音。可此刻我卻想做布達拉宮的一個無名朝圣者,獨行在悠長的石階。要么跳出紅塵萬丈,與他共赴菩提道場;要么為他在最深的紅塵內(nèi),對鏡理紅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