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那女子果然不是普通的農(nóng)家女,她識文斷字,知書達理,已經(jīng)成年但還沒有許配人家,自去年見到崔護后,便芳心已動,心里有情但礙于禮俗,只覺崔護也對她有意,自會請媒人來談婚配,不料他一走就再無回返,自己早已認定了他,她的癡心就這樣一直被辜負,一年來,茶飯不思神情恍惚,清明節(jié)那天不過是出去散心,回來見門上的題詩,知道他已來過,而自己竟然錯過,料定今生是再無緣分了,于是絕食而亡。
是怕君恩未許,此意徘徊。
崔護悲痛之中也深怪命運捉弄,他把那可憐的女子抱在懷里痛哭,口里一遍又一遍地念著,我在這,我在這,我在這啊。
別怕,我在這,我這樣抱著你,不讓你孤單離去,我不知道你受了這么多的苦,我和你一樣,也是相思已成疾,只是沒有想到,再見面竟是天上人間的分別,這是比死還要痛苦的心碎。
崔護的淚水留在女子的臉上,他用自己的體溫暖著她的靈魂,更是用苦苦的呼喚讓已踏上黃泉路的她,為了他,為了他們的愛情,再回到陽間。
有情人終成眷屬,人世的磨難也都是為了團圓的相守,好像不經(jīng)歷那些刻骨銘心的離別,就無法換來珍惜的耳鬢廝磨。
他們從此過著幸福的生活。
不是童話里的結(jié)尾,最癡心、最深情、最坎坷、最圓滿的故事,就在民間,在身邊。
這個故事出自唐朝孟棨的《本事詩?情感》,后來明代劇作家孟稱舜依此創(chuàng)作了《桃源三訪》,又名《桃花人面》,以大段的抒情獨唱,細膩地表達了崔護和那個女子傷感、孤單、彷徨、凄涼的思念之情。
再后來,評劇大師韓少云與陳桂秋攜手主演了古裝戲《人面桃花》,扇子一展,水袖輕拋,就開始了探春尋情的路。
說姻緣天定,卻是說它的不可選擇,一定得是對面的這個女子,一定得是眼前的這個他,換了人就必然不是,除此別無選擇。隔了再遠也能相逢,用太多的不可思議去鋪墊一個巧合,就是陰陽兩別,也得或同生或同死,如此說來,姻緣簿上的指紋,大過生死簿上的功過。
生死相隨的故事,最讓人流淚心碎又贊嘆的,莫過于南朝民歌《華山畿》,凄美動人,他們把愛情種在塵世,自己卻永別繁華,如果你不信愛情,那就一定要來聽一聽這個山中女子對愛情的吟唱和癡情。
紛然紅塵里,不要讓她丟了你,你也不要忘了她。
華山畿,君既為儂死,
獨生為誰施?
歡若見憐時,
棺木為儂開。
宋少帝時,有一南徐士子,從華山畿往云陽,在路上遇見了一個年輕女子,說不出具體的理由,但是心里非常喜歡她,只一時三刻便已相思成疾。回家后,母親再三追問,他便秉明了原因,想那萍水相逢的女子在他心里烙刻得深,他的世界只剩下了她,即便無人問,但凡開口,也是與她有關(guān)的。
母親連忙去華山找到這名女子,把事情的始末詳細地跟她說明。這個母親此番前來必定是為了兒子的性命,可她想出的具體辦法我卻無法猜透。這世上沒人能比母親更了解兒子的心思和想法,他病得洶涌,為保他一世安康,她應(yīng)該首先想到的是婚姻,把她娶過門來,守在兒子身邊,用愛情做生命的支撐,似乎沒有比這更保險的事了。
原文中,講述士子對女子的愛慕之情,用了“悅之無因”,讀來只覺怦然心動,愛情開始得純美,愛一個人,真的不需要什么理由,嫁給這樣的男子,應(yīng)該不會被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