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犧牲絕對不是大公無私,因為付出的人永遠不會沒有收獲。
—多洛雷斯 ·E·麥奎爾
因此,回報定律為我作了補償,我為那家不友好的公司提供的服務并沒有白做。
幾年前,我受邀來到艾奧瓦州達文波特的帕爾默學校,為學生做講座。我的經(jīng)理為我作了安排,按照當時的價格 100美元(包括差旅費用)接受了講座邀請。
我到了達文波特之后,發(fā)現(xiàn)一個接待團正在車站等候。 那個夜晚,我受到了職業(yè)生涯中前所未有的最熱烈的歡迎。我見到了許多樂觀向上的人,并從他們那里獲得了很多對我有用的信息。因此,當學校請我核算此次講座的費用時,我告訴他們說,在這期間,我已經(jīng)獲得了更多倍的回報。就這樣,我沒有要學校的報酬,便返回了芝加哥,心里深覺不虛此行。
第二天早晨,帕爾默博士向2000名學校學生宣布了我的做法。他說:“在我擔任校長 20年以來,前來我校做講座的不下百人,但這是我第一次遇到一個不要報酬的人,因為他覺得他的服務已經(jīng)通過其他方式獲得了回報。這個人是國家級雜志的一名編輯,我建議所有同學都訂閱這份雜志,因為這樣的一個人身上一定有大家需要的東西。
一周之后,我收到了很多訂單。在接下來的兩年里,這2000名學生以及他們的朋友訂閱的雜志共計 10000美元。請大家告訴我,我還能通過什么方式投入 100美元獲得這樣的回報。
人們經(jīng)常會抱怨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我不相信環(huán)境就能決定些什么。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就要學會尋找自己所需要的環(huán)境。如果找不到所需要的環(huán)境,便需要自己去創(chuàng)造這樣的環(huán)境。
—蕭伯納
評注
拿破侖 ·希爾所提到的那份雜志是《希爾的黃金法則》。 11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的那一天,希爾再次為謀生和尋找人生的目標而努力。小邁克爾 ·J·里特的《思考致富的巨人:拿破侖 ·希爾傳》一書中再次提到了這一點,這是作者在為他的前程考慮:“這場戰(zhàn)爭帶來了一種新的理想主義,這種理想主義的基礎便是黃金法則的哲學。這種理想主義引導著我們。它不會使我們看到自己為別人做了多少,而會使我們克服困難,從而在人生道路上更加幸福。為了使這一思想深入每一個需要它的人的心里,我將出版《希爾的黃金法則》雜志。 ”
他將他的文章拿給了喬治 ·威廉姆斯,一名他在白宮工作時認識的芝加哥印刷商。 11年1月初,雜志便問世了。由于沒有錢請別人撰寫文章,希爾便自己從頭寫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