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美國人沒打過什么仗,而且一心就想著要出風頭、立大功,看上去著實傻得要命。
不忽悠他忽悠誰?
4月19日,亞歷山大和史萊姆找到史迪威,一見面當然是將對方一通好夸,迷魂湯拿來就灌。
偏偏美國佬就愛這個,馬上云里霧里,不知西東了。
見火候已到,亞歷山大和史萊姆開始一搭一檔。亞歷山大強調(diào),西線樞紐十分重要,應該盡力確保。史萊姆則說,趕快讓中國軍隊在西線采取攻勢,那里的第三十三師團很分散,個個擊破,易如反掌。
真的“易如反掌”,你們英緬軍怎么肯放過這等好事?
其實,這時亞歷山大早就接到了英國政府的命令,即日撤退印度,他需要用中國軍隊來擋住日軍。
當時,中國遠征軍正準備在中線組織平蠻納會戰(zhàn),各部隊也準備就緒,而日本第十五軍由于第五十五師團在東瓜保衛(wèi)戰(zhàn)中傷亡慘重,已不得不遣上第十八師團代替。
如果遠征軍能夠集中力量,在平蠻納予第十八師團以猛力一擊,戰(zhàn)局無疑也將為之一新。
這個時候,如何還能再抽人?
可史迪威不管這個,抽,將第五軍等遠征軍主力全部抽出來,平蠻納會戰(zhàn)也不搞了,到西線去好好干一下。
他看不到的,別人卻能看到,那些久經(jīng)沙場的中方戰(zhàn)將大多看到了。
羅卓英不敢聲響,老實人杜聿明打心眼里看不慣這個自作聰明的美國上司。他當時已發(fā)現(xiàn)隨著東瓜的失陷,日軍可以沿公路直取遠征軍的總后方臘戍,因此竭力主張,主力移動是需要的,但不是移到西線,而是應移到東線。
那里是大家的退路,假如不保,連家都回不去了。
史迪威輕蔑地否定了杜聿明的提議,以遠征軍絕對主宰的身份。
有誰會比我更聰明?
事實上,那個最笨的人恰恰是他自己。
派到西線的第五軍無事可做,因為那里根本就沒什么日軍,只有大批英軍在新三十八師的掩護下狼狽潰逃,寶貴的部署時間就這么被全部浪費掉了。
致命缺陷
在緬甸戰(zhàn)場上,幾乎所有的人都比史迪威聰明,英國人、中國人,當然還包括日本人。
日本第十五軍司令官飯?zhí)锵槎梢郧安贿^管管憲兵,在一班日軍將佐中既無名氣,能力也算不上很強,與岡村寧次等所謂“名將”更是無法相比,可連他都看出了史迪威布局上的漏洞,這真是太悲劇了。
飯?zhí)镌诿靼鬃约旱膶κ质鞘裁唇巧?,頓時按捺不住興奮,立刻以第五十六師團主力組成機動快速縱隊,并以一天推進一百二十公里的速度往臘戍猛插。
杜聿明的擔心不幸變成了現(xiàn)實。
4月20日,日軍急攻東枝,后者是臘戍的門戶。
史迪威這才稍微醒了醒,下達命令,讓第五軍再從西線趕到東線救急。
西線到東線,這得多么遠的路啊,幸虧是王牌部隊,三天之內(nèi),走五百公里行程,愣是趕到東枝,并于4月24日晚,一舉收復東枝城。
沒有第五軍,差點就要掉深溝里去了,可是史迪威似乎并沒有意識到局勢已有多么不利,竟然還在想著要立大功。
4月24日,他向所有駐守東枝的中國部隊發(fā)出命令:除第二〇〇師外,其余全部轉(zhuǎn)向曼德勒,以組織“曼德勒大會戰(zhàn)”。
在東枝保衛(wèi)戰(zhàn)前,擺在史迪威面前的,曾經(jīng)有上、中、下三策,分別為“鞏固東線”“決戰(zhàn)中線”和“取勝西線”。在英軍直顧跑犢子的情況下,“取勝西線”實乃下策,史迪威偏偏選的是下策。
到東枝保衛(wèi)戰(zhàn)打響,“決戰(zhàn)中線”也成了下策,“鞏固東線”是唯一可以救命的上策,可他視而不見。
4月25日,在防守的中國軍隊移往曼德勒后,第五十六師團連東枝城都不用碰,直接繞過城池奔臘戍去了,東枝城里的第二〇〇師被遠遠拋在身后,已回天無力。
在緬甸山路中疾行穿插的日軍戰(zhàn)車部隊
4月28日,臘戍失陷,中國遠征軍回國的主要通道被切斷,他們無可避免地走上了失敗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