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三章 浴血全羅(8)

帝國最后的榮耀:大明1592-抗日援朝 作者:馬伯庸


楊元之死,我猜測可能有三點原因:

第一點是黨爭之禍。蔚山之戰(zhàn)后,軍前贊畫丁應泰彈劾率先逃跑的楊鎬“喪師黨欺”,把他和麻貴、邢玠乃至身后的大學士張位、沈一貫等人連到一起要追究責任。在這種情況之下,楊鎬和麻、邢等人必須要把責任往外分,摘出去一點是一點。所以我們查閱史料時能看到,南原之戰(zhàn)在萬歷二十五年八月打完,一直到萬歷二十六年五月,兵部才正式提出處置楊元。關于楊元的責任追究,都是在楊鎬被彈之后才紛紛冒出頭來。

這個切割責任的運動是很有效果的。我們看到,在戰(zhàn)后議論功罪的時候,麻貴因為稷山、青山、島山的功績而“免議”,楊鎬也因為單騎入漢城,得了個“功亦難泯”的考語,沒受多大罪,沒人追究他們南原慘敗的責任,這帽子自然而然就得扣到楊元的頭上了。

第二點是政治影響。對大明來說,南原失守比全州失守更加難堪。全州影響的不過是朝鮮三道戰(zhàn)局,南原卻波及到了整個大明沿海的防務。南原一失,全羅南部沿海不保。至此日軍可以從全羅道直入黃海,襲擾天津、山東、浙江等處,航程大大縮短。

所以在得到南原失守的消息以后,北京大為震驚,立刻下令讓沿海各地修備軍務,調集水師陸營加強巡防,防備敵人跨越黃海打過來——差不多半個東亞都因為南原這座小城的失陷而騷動不安??梢娔显卦谡紊系挠绊懛浅毫?,必須得有人出來背這個責任。

棄城而逃的楊元毫無疑問是最好的人選,他是直接責任人。不管楊元的苦衷有多少合理性,大明軍法里有明確規(guī)定——棄城者斬,于法于理,殺他都說得過去。

第三點是朝中無人。楊元面臨的局勢和祖承訓截然不同。祖承訓之敗,李如松正籌劃入朝,朝廷不會不給他這個面子;而楊元之敗,李如松離開朝鮮已經很久,朝廷不必顧忌,正可以借機削減遼東軍的勢力。更何況麻貴是宣大系統(tǒng)出身,邢玠、楊鎬二人與遼東更沒什么淵源,援朝三巨頭都沒什么理由把楊元保下來。

結果在這三點原因的相互作用下,楊元稀里糊涂地被下獄棄市,與他親手抓獲的沈惟敬同時問斬。沈惟敬這一手報復,總算是見到了效果。

時間回到萬歷二十一年,《平壤續(xù)志》里記載:平壤之戰(zhàn)結束之后。為了感謝李如松及麾下健將的光復之功,朝鮮派了一名叫李臣欽的畫手,要為石星、李如松、楊元、李如柏、張世爵五個人畫像,置于武烈生祠中四時祭拜。

李臣欽前往明軍軍營,說明來意。明軍將領都挺高興,李如松頭一個讓畫,他擺了個威猛姿勢,用手在下巴做捋髯狀,提醒李臣欽說:“我這人胡子短,面相太和善了,不夠威猛,你記得給我多加點虬髯上去?!崩畛細J點頭稱好。

等輪到楊元坐過來的時候,李臣欽抬頭一看,不由發(fā)一聲贊。楊元天生一副絡腮胡,胡髯從鼻下開始,一路斜上臉側,直到耳后再折下來,繞一圈到下頜處止,兩邊都是如此,煞是好看。楊元的兒子恰好在側,偷偷跟李臣欽說:“我爹這個面相,有人說是貴不可言,有人說是兇不可測,都不知道該聽誰的好。”

南原之戰(zhàn)后,朝鮮人想起這段事跡,都紛紛感嘆說想不到這一部好胡須的征兆,居然應在了南原。朝鮮國王特意下旨,為楊元在平壤設了牌位祭祀,總算讓這位遼東大將不至魂無所依。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