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隨著教員的指頭在表上填上了自己的名字,看著自己歪斜的筆畫,心里就有一種好夢難圓的惴惴不安。
教員的指頭又指著下一欄,叫填寫父母的姓名。他僵然了,赧顏不語。
“不識字?……小兄弟!你不夠學校招生的標準,過幾年再來,好嗎?”
他紅著眼圈,依依不肯離去。
“小同志,你愿意在這里掃地打水當勤務員嗎?”一個戴眼鏡知識分子模樣的人注視著他。
“我都會做。先生,我給人家扛過活,能做許多許多的活計,先生,留下我吧!”
“叫同志,革命隊伍里不叫先生。”
“同……同志,讓我留在這……革命隊伍里,我會干好勤勤……務員。同志,留下我吧。”他急切地使用剛學來的新詞句,結結巴巴地懇求這位教員,這是最后的希望。
他終于留在學校里當勤務員了。
如果那次他被拒之門外,真不知會漂泊到何時何地?他的人生道路會是怎樣?
他做夢也沒想到他會有讀書識字的一天,能懂得革命道理,懂得知識,懂得許多上輩人聽說都沒有聽說過的事情。被“窮”的苦悶抽打的靈魂,現(xiàn)在豁然開朗了,仿佛打開一扇天窗。
1940年的夏天,正巧,學校里的一位教員生了重病,要到延安治療。病人去延安需要有人護送,學校領導問他:
“二百多里的路,靠雙腳走,行嗎?”
“行!”
堅強自信和成熟,贏得了學校的放心,終將這副重擔擱在了他的肩上。
馬一前一后擔著用席子扎成的“架窩子”,病人躺在上面。
他們上路了。
延安——革命的圣地,它在向他招手,他感覺到了。
他看見了延河邊的寶塔山。激動、興奮沖擊著每一根疲勞的神經(jīng),渾身的血呼呼直奔。就連奄奄一息的教員也雙目生輝,像回到久別的故鄉(xiāng)一樣,病自然也就好了三分,竟奇跡般地坐了起來,蒼白的臉上浮現(xiàn)出淡淡的紅暈。
將病人送進延安總醫(yī)院后,他按照學校的吩咐,到中央出版發(fā)行部報到,據(jù)說他們那里缺人手。
他被分配在中央出版發(fā)行部青年隊工作,還是勤務員的工作。
不多久,他又調(diào)到新華書店當勤務員。日復一日地推移,頭頂上的“員”也隨之不停地變動,通訊員、書店店員、書店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