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事件的持續(xù)時間和視差程度結合起來,天文學家們就可以得到一個透鏡質量隨距離變化的函數(shù)關系。而我們需要的最后一條線索則來自于銀河系自身。在銀河系中,星系盤和核球中的物體會圍繞星系中心運動,其速度一般由它們距中心的距離來決定,因為公轉的向心力是由引力提供的。如果將這條信息應用于第一個黑洞透鏡(MACHO-99-BLG-22/OGLE-1999-BUL-32),則根據(jù)數(shù)據(jù)顯示,我們所發(fā)現(xiàn)的或者是一個相對地球較近(差不多5000光年)且具有10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或者是一個靠近星系中心且具有4倍太陽質量的黑洞。但不管怎樣,它確實是一個黑洞。
如果除了視差之外不再有其他更多的信息,那我們仍然無法確定由引力透鏡發(fā)現(xiàn)的黑洞質量。這時,我們必須再從太空中尋找答案??臻g干涉測量計劃(Space Interferometry Mission,SIM)是美國宇航局提出的一項計劃,且預研工作已經(jīng)接近完成。在這一計劃中,SIM衛(wèi)星將把兩架光學望遠鏡運送到一條特殊的軌道上,使它們距地球的距離每年增加900萬英里(約1 500萬公里)。它所設定的目標包括“……對銀河系中的恒星做一次全面的普查,包括普通恒星和黑暗的恒星”。8其目的正是要利用引力微透鏡效應發(fā)現(xiàn)并測量黑暗恒星(即黑洞)的質量。
由于SIM衛(wèi)星處在一個大型軌道中,因此它可以和地面望遠鏡相配合,為我們提供微透鏡事件的視差信息。但它真正的實力,在于能夠用前所未有的清晰視角來觀察透鏡事件。一般來說,大型望遠鏡得到的圖像會比小型望遠鏡更清晰。而這種清晰度的增加,還可以通過對多個小望遠鏡的光進行恰當?shù)慕M合而實現(xiàn),這就是干涉測量。在SIM計劃中,通過比較兩臺望遠鏡的光,我們可以得到光源恒星發(fā)生透鏡效應時的圖像,而這個圖像的清晰程度將全面超越以往的任何結果。雖然SIM仍然無法從這個圖像中分辨出微透鏡所形成的兩個影像(我們前面提到,在微透鏡效應中,由透鏡產(chǎn)生的兩個影像會疊在一起,形成一個更亮的圖像),但它能看到地面望遠鏡所不能看到的東西。在微透鏡事件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事件的進展,疊加起來的圖像中心會稍稍偏離光源恒星原有的中心位置。SIM能探測出這種微小的位移——這是確定透鏡質量、速度和位置的最后一條信息。就此,黑洞將無處可藏。
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