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敢保證,那天我絕對是以180邁的時速,直接沖到了教室里,而且還是使用我那絕對不加汽油的兩條瘦腿,我老媽經(jīng)常評價我這兩條腿是竹筒做的。
竹筒做的腿,這種說法夠新鮮吧?估計比阿衰和老夫子還要搞笑得多,你一定也是第一次聽說。我老媽就是這樣比較酷的人,罵人家的時候,都喜歡找新鮮的東西來打比方,還容易產(chǎn)生歧義,要是一般人,還真不好領(lǐng)會這個意思。
我還是勉為其難為你解釋一下吧。竹筒做的腿,就是指代一個竹筒的人。這個使用了比喻和借代雙重修辭的創(chuàng)始人是我老媽——一個在家里習(xí)慣收拾家務(wù),但在學(xué)校里據(jù)說還管理著幾百號人的刻薄女人。對了,她可不是管理著幾百號人,而是管理著幾百號人的圖書。這年頭好好讀書的人越來越少,就跟國寶一樣,所以我覺得管理圖書的老媽,也越來越珍貴,連她說的話都特別有含金量,要是一不小心吞了她的金,那就會一命嗚呼死翹翹的。
公正地說,其實我老媽屬于話比較少的那種,基本和圖書館一個性質(zhì),擁有良好的文化人的風(fēng)范,絕不大聲喧嘩,也不竊竊私語,雖然沒有保密局的守口如瓶,不過和我比起來,我就顯得有些無恥,好像把她的所有語言基因給偷走了一樣。
其實老媽再怎么拐彎罵我,無非是說我這個人沒心沒肺,胸?zé)o大志,像竹筒一樣,中間只有空氣,看不見摸不著,內(nèi)里空洞得厲害。跟人家古人鄭板橋的那個什么高風(fēng)亮節(jié),兩袖清風(fēng)的寓意根本不搭界。
空洞如竹筒這個比喻,還真不是個好修辭。最起碼我覺得跟罵我白癡沒多少區(qū)別。當(dāng)然啦,凡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這個道理我懂。老媽不惜將我比作空洞的竹筒,原因還真不是一句話兩句話就可以說得清楚的。一言難盡,套一句說書人的話,那就是:話說起來就長了。畢竟我已經(jīng)是十四歲的人,夸我還是罵我,我還是聽得明白,我可不是劉小葵。
說起隔壁劉小葵的智商,比起竹筒那可真差太遠(yuǎn)了。小學(xué)時有次考試,這廝的成績只有49分,但他愣是把49劃掉,換成94,還樂顛顛地把卷子拿過去給他老媽看,結(jié)果不但沒有撈著夸獎,相反還換來了好一頓暴打。劉小葵特別委屈,他的臉上印了幾個巴掌那么大的紅印子,居然都不知道不好意思,還連夜恬不知恥地跑過來問我:“你說,我都把49改成94了,我媽她怎么還打我呢?她有千里眼?。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