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回(2)

美國演義(上冊) 作者:曹德謙


接著,在1628年至1640年間,有一大批清教徒因在英國本土受到宗教迫害,不得不穿越茫茫大西洋,搬家到北美洲大陸。他們不僅是一家一家地來,甚至是一村一村地來。前后約達(dá)2萬人。這些人大多是不畏艱苦而又有知識和才能的人。在這些移民中就有富蘭克林、愛默森、霍桑、林肯和亞當(dāng)斯家族的祖先。

就這樣,北部和南部的移民不斷涌入,到18世紀(jì)時,在北美大陸上已有13個英國殖民地,其中最興盛的是弗吉尼亞、馬薩諸塞和賓夕法尼亞。移民除了來自英倫三島外,也有來自歐洲大陸的,如為了逃避暴君統(tǒng)治的日耳曼人。

一般來說,北美殖民地上的居民,不論多窮都有一種他們在歐洲時根本無法領(lǐng)略的新感覺。他們覺得這里有上進(jìn)的機會,有獨立的尊嚴(yán)。有一位名叫圣約翰?克里維可爾的法國紳士,1759年左右來到北美并定居下來,他描寫殖民地生活時說:

有錢的人留在歐洲,只有中產(chǎn)者和貧民才遠(yuǎn)徙。

到美洲后,事事都有助于他們做個新人:新的法律,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會制度。他們在這里才真算作人。

歐洲人初履斯土,無論目光、胸襟,都顯得極其狹窄。但不久便豁然開朗。當(dāng)他一呼吸到我們的空氣,新的胸懷頓時形成,籌思計劃,想出過去在本國從未想過的東西。在歐洲,社會的飽和狀態(tài)使許多新主意無從萌生。在這兒可以開花結(jié)實的最杰出計劃,在那里常常窒息而死。

歐洲人來后,開始有一種形同復(fù)活的感覺。以前好像并沒有活過,度的是麻木無生氣的日子;現(xiàn)在他感到自己是個人,因為大家把他當(dāng)人;他本國的法律把他看成蟲蟻,這兒的法律把他當(dāng)做主人,護(hù)衛(wèi)惟恐不周。想想看,這樣一個人的精神與思想應(yīng)該會有多么大的一種改變!他開始忘卻舊日的卑賤和依順,情不自禁地心花怒放,意氣高揚,從而孕育出美洲人才有的那種新思想。

每個歐洲移民到這個國家來時,最初可能身無分文,是什么使他對這個國家發(fā)生感情呢?唯一帶動他的紐帶就是共同的語言以及跟他同樣貧窮的親屬朋友們的愛。但現(xiàn)在他的國家已給了他土地、面包、成功和愛國精神?!澳軖昝姘褪亲鎳背闪怂幸泼竦母裱?。這位新人、這位美國人是什么樣的人呢?他若不是歐洲人,就是歐洲人的后裔,你不可能在其他地方看到這樣的混血產(chǎn)物。我就碰到過一個人:他的祖父是英吉利人,妻子是荷蘭人,兒子的妻子是法蘭西人,而她的四個兒子的妻子又來自不同的國家。美國人是離棄舊傳統(tǒng)、老習(xí)俗的人,是在新環(huán)境中獲得新傳統(tǒng)、新習(xí)俗的人。他有他愿意服從的新政府,有他自己爭得的新地位。

在這兒,各種國籍的人融為一個新的種族。他們的勞動、他們的后代,必將有朝一日大大地改變整個世界。在這兒,他的勤勞酬報是同步地跟著他的勞動步伐走的。他的勞動是以天性為基礎(chǔ)的,這天性就是自身利益。難道還有比這更大的誘惑嗎?以前,他的妻子兒女向他索一片面包而不可得,而今卻吃得油光滿面、笑逐顏開,起勁地幫丈夫和爸爸在田間耕耘,從那里生長的作物將使他們吃飽穿暖而有剩余。沒有暴君或惡紳會來搶走其中的任何部分,他們是會向宗教拿出一點來,但只是很少的一點,而且完全出于自愿,為了感謝神的恩賜。美國人就是新人,他根據(jù)新的原則行事。因此,他必須具備新的思想,形成新的觀點。他擺脫了懶散、依附、貧困和徒勞,他的勞動已是一種不同性質(zhì)的勞動,是一種可以有豐厚酬報的勞動,這就是美國人。

不過,這兒存在著一個難以解答的理論問題。西班牙人由于要剝削印第安人,因此保留了印第安人。從人道主義說,是比較寬容的,但從經(jīng)濟(jì)效果看,卻造成了裹足不前。相反地,英國人采取了消滅印第安人的方針,他們要用自己的雙手來創(chuàng)造一個新世界。從人道主義說,是殘忍的,但從經(jīng)濟(jì)效果看,卻又出奇地成功。

本書就是要講這個成功的故事,而成功必然應(yīng)歸功于人,但人有千千萬萬,從何講起呢?

為此,就要從一位典型的人講起。他就是本杰明?富蘭克林。美國歷史學(xué)家把富蘭克林稱為美國先生,英國的哈羅德?拉斯基教授則把富蘭克林稱為“最美國的美國人”。

故事開始于賓夕法尼亞州的首府費拉德爾菲亞,簡稱費城。在18世紀(jì)初葉,北美大陸上夠得上稱為城市的只有四五處,即:波士頓、費城、紐約、巴爾的摩和查爾斯頓。其中以費城為最大。而所謂最大者,其人口也只有2萬左右而已。

1723年10月,一個秋高氣爽的早晨,一條小船駛進(jìn)了費城的一個碼頭,從船上走出了五六名乘客,其中最后一名是一位17歲的強壯小伙子。他從口袋中掏出了所有的銅子兒交給船主作為船費。但那船主堅決不收受。因為小船曾在中途遇到風(fēng)暴,多虧那小伙子出力幫忙,避免了覆舟之禍。那小伙子盡管身上只有一元荷蘭錢和一把銅子兒,他也不肯向船主讓步,非要叫船主收下他的船費不可。他說:“我之所以堅持付錢,是因為一個人往往窮時反比有錢的時候大方,也許是因為怕人覺得他沒有錢?!?/p>

小伙子上岸后就隨便沿著街道走,東張西望。一直走到快靠近市場,看見一個小男孩手中拿著面包。他正饑腸轆轆,馬上走上前去問那小孩“面包店在哪兒?”小孩說在第二街。他走進(jìn)第二街,一下就找到了面包店。他向面包師傅說要買三個便士的面包,想不到費城的面包竟這樣便宜,師傅一下就給了他三個軟松松的大面包。小伙子雖然大吃一驚,但又不好意思退貨,只得在左右胳膊之下各挾一個,并拿著那第三個大嚼起來,一邊向大街走去。

當(dāng)他走過第四街時,在一家店門口站著一位姑娘,她看到小伙子衣冠不整,頭發(fā)蓬松,帶了三個大面包,樣子既狼狽又滑稽,禁不住撲哧一笑。小伙子回頭一看,那姑娘自知失禮,馬上躲進(jìn)屋里去了,豈知這一笑,比秋香的三笑更有效驗得多。這姑娘后來終于成了富蘭克林的夫人,那小伙子當(dāng)然就是富蘭克林先生了。

正是:

誰說猶太是選民,開山辟水靠人們。

欲領(lǐng)風(fēng)騷三百載,遍地皆是本杰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