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放棄與新生(1)

少有人走的路4 作者:(美)托馬斯·摩爾


前面提到的最后一點,即放棄自我與生命本身,似乎過于殘酷,也仿佛足以證明一個結論:“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币驗楝F(xiàn)實的殘酷性,我們感覺不管怎樣努力,人生的意義都會蕩然無存。西方文化強調(diào)“人定勝天”,自我價值高于天地,而死亡則是不可接受的,是一種奇恥大辱,難怪有人苦思長生不老之術,卻不敢面對無法改變的現(xiàn)實。實際上,人類只有適當放棄自我,才能領略到人生的喜悅。生命的意義恰在于“死亡”這一現(xiàn)實,這是哲學和宗教的核心。

放棄自我,是耗時長久、逐步適應的過程,我們需要經(jīng)歷各種各樣的痛苦。為了減少痛苦,我們需要學習一種極為重要的保持平衡的心理技巧,我稱之為“兼容并包”。這是促進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工具。兼容并包,意味著既要肯定自我,以保持穩(wěn)定,又要放棄自我,以騰出空間,接納新的想法和觀念,實現(xiàn)自我平衡。對此,神學家薩姆·基恩在《致舞神》一書中,做了恰如其分的描述:

我必須超越現(xiàn)有的一切,超越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消除由個人經(jīng)驗產(chǎn)生的成見,才會獲得成熟的認識。這一過程包括兩個步驟:消除熟悉的過去,追求新鮮的未來。面對陌生的人、事、物,我需要讓昔日的經(jīng)驗、當前的需求和未來的期待一并出席,共同“會診”,對我的需求和現(xiàn)實狀況進行評估,做出恰當?shù)呐袛嗪蜎Q定。為了體驗新鮮事物的獨特性,我必須以包容一切的姿態(tài),說服既有的成見和觀念暫時讓位,讓陌生、新奇的事物進入感官世界。在此過程中,我必須竭盡全力,盡可能呈現(xiàn)出成熟的自我、誠實的姿態(tài)、巨大的勇氣,不然的話,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將是過去經(jīng)驗的一再重復。為了體驗所有人、事、物的獨特和新鮮之處,我必須讓它們進入我的靈魂,并且駐足扎根。我必須完全釋放自我,甚至不惜把過去的自我完全打破。

兼容并包的前提,在于你獲得的永遠比放棄的多。自律,就是一種自我完善的過程,其中必然經(jīng)歷放棄的痛苦,其劇烈的程度,甚至如同面對死亡。但是,如同死亡的本質(zhì)一樣,舊的事物消失,新的事物才會誕生。死亡的痛苦是誕生的痛苦,而誕生的痛苦也是死亡的痛苦。生與死,好比是一枚硬幣的兩面。要建立更新的觀念與理論,舊有的觀念和理論就必須死去。詩人艾略特(1888-1965,英國詩人、劇作家和文學評論家)在詩作《智者之旅》的末尾,這樣描述三位智者歸依基督教、放棄過去信仰的痛苦:

我記得,一切發(fā)生在遙遠的過去

我必須再一次經(jīng)歷,義無反顧

———義無反顧

我們這一路被帶去

抑或為了生?抑或為了死?不,沒有死,只有生

我見過生與死:我們無須懷疑,我們有充分的證據(jù)

它們迥然不同,令人恐懼

如同死亡,新的誕生也帶給我們痛苦

我們回到自己的地方,回到靈魂的國土

遵循過去的天道,讓我們不再安逸和幸福

外邦人緊握他們的神,祈求永生

而我樂于再死一次———義無反顧

既然生與死只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我們也許可以思索西方文化關于人生輪回的觀念,譬如,人死后,是否果真有來世?肉體死亡,是否會引領我們進入新的輪回?這對于我們始終是不解之謎,但人生的本質(zhì)確實是生死相隨的過程。兩千多年前,古羅馬哲學家塞內(nèi)加說過:“人生不斷學習生存,人生也不斷學習死亡。”在他看來,人越是活得長久,歷經(jīng)的生與死也就越多,與此同時,也就會經(jīng)歷更多的歡樂和更大的痛苦。

那么,我們是否有可能完全避免心靈的痛苦呢?或者說,我們是否能把心靈的痛苦降至最低呢?答案既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說它是肯定的,是指:完全接受痛苦,在某種意義上,痛苦就不再存在。我們經(jīng)由成長和自律,可以使心靈包容的能力增強,接近盡善盡美。那些在孩子們眼里,被視為天大的難題,到了我們手上,就可能迎刃而解,此時痛苦就不成為痛苦了。更何況心智成熟的人,大多具有超出常人的愛。愛,能使他們感受到更多的快樂、更少的痛苦。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