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扭曲(2)

大抉擇:2012,我們將何去何從 作者:(美)邁克·巴拉


即使一些不落俗套的學者,比如大衛(wèi)·威爾科克(David Wilcock),也仍然把“流體以太”看做三維空間的某種尚未被發(fā)現(xiàn)的層面,就像愛因斯坦理論中時空的曲面一樣。事實并非如此。以太和所有的相互作用都出現(xiàn)在更高的維度。但是,正如我們此前了解到的,我們可以在三維空間中測量這些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的影響。不僅如此,經(jīng)過多年的思考和實驗(盡管這些通常都被科學界和媒體忽視了),我們已經(jīng)最終可以找到衡量這些影響的機制,并能加以預測甚至投入實際使用。這就是所謂的扭力。

可度量的張量扭力場概念最早是1913年由伊萊·卡坦(Eli Cartan)博士在一篇論文中提出的??ㄌ惯M一步研究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因為它無法解釋一種稱為自旋軌道耦合的現(xiàn)象。簡單說來,原子包含一個包括質子和中子的原子核,而質子和中子這些粒子都由帶負電荷的電子圍繞旋轉。物體旋轉(正如我們所知,所有物體都旋轉)的同時還在運動時(即朝著特定的方向移動),電子就會有可變的能量輸出。這在廣義相對論中是絕對不可能的,因此卡坦必須找到某種辦法來修正方程式,從而可以解釋這種現(xiàn)象。在超維模式中,這種現(xiàn)象可以非常容易地得到解釋,因為是旋轉本身在產生能量,而隨著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變化,能量自然會有所變化。不管怎樣,卡坦的解決辦法就是提出,愛因斯坦的時空不僅是曲線型,而且是扭曲的。(還記得嗎?)他稱這種運動為扭曲,并把這種場稱為“可度量的張量扭力場”。但是,請不要被描述誤導。扭曲并不是一個場,以太才是場,存在于更高的維度。扭曲只是一種機制,表示證明以太存在的能量得到了控制。但是按照主流思考方式,各種事物都應該存在于一個三維的“場”中,所以卡坦就提出了可度量的張量扭力場概念。

從理論上講,扭曲是一種機制,通過這一機制,我們一直在探討的那些高維能量才可以在空間傳播。由于扭曲明顯的變化特征,其遺留下來的標志同樣應該非常鮮明,體現(xiàn)在能量和物質同樣的扭曲、旋轉和滾動運動中。維基百科這樣的主流科學圈把扭曲斥為“偽科學”,宣稱沒有證據(jù)證明扭曲作用的真實性,宣揚這種觀點的人是“欺詐之徒”。現(xiàn)實情況截然不同。實際上有各種各樣的證據(jù)表明宇宙遵循扭曲物理學的種種規(guī)則。

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各種儀器觀測到的多種多樣的天文現(xiàn)象中,有數(shù)不盡的扭曲作用的實例。1998年,太陽與日光層觀測站拍攝到了一幅壯觀的太陽耀斑影像,就像龐大的星體DNA一樣在扭曲旋轉。在主流物理學界的書籍中,沒有任何理論可以解釋這種扭曲運動,但這卻是扭曲概念的基礎。

另一個例子是太陽圍繞銀河系中心的轉動。從高處俯瞰,轉動的軌道是橢圓形的。從側面看,太陽的運動似乎是波浪式的起伏運動。但此外很少被人提到的是,在太陽圍繞銀河系中心轉動的過程中,它也以一種明顯的扭曲模式圍繞著旋轉軌道的中心線扭曲旋轉。

針對扭曲作為物理學中的統(tǒng)一觀這一概念的主要反對意見在于,卡坦最初的工作得出的結論是,扭曲力非常微弱,只會對宇宙整體產生極其細微的影響。按照他的計算,扭力比引力弱30個數(shù)量級,而引力已經(jīng)比電磁能弱40個數(shù)量級。因此卡坦在愛因斯坦的理論基礎上提出,扭力是微乎其微的靜態(tài)影響(即它不能自由移動或傳播),其局限于比原子還要小的空間中。然而在20世紀70年代,許多研究扭力影響的論文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